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1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410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859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463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5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的气候特征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南京地区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关系式,并计算了不同气候时段下分布参数、拟合误差以及N单位垂直变化梯度。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时段的累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逐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间的差异较明显;累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不同月份间的参数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逐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较全面地反映出分布的气候时段性、年际特性、季节特性及月际特性。还建立了一种考虑随机时间序列振动位相的多元  相似文献   
992.
近49年广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196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东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为14.7 d,2003年最多(27.8 d),其次是2009年(27.6 d),1973年最少(4.6 d)。广东每年高温集中于6—9月,7、8月是高温频发期。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2.9 d/(10 a)的速率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后更加明显,并具有2~3 a和4~6 a两个显著周期。广东各站年高温日数和年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部分地区趋势系数高达0.6~0.8。广东月平均高温日数在7、8月变化最大,特别是1990年代后显著增加;2001—2009年广东86个站的年高温日数有三个地区增加最明显,增加中心分别位于广东的东部、中部以北和西部地区,高温日数距平都在15 d以上。21世纪以来,异常高温年频繁出现。  相似文献   
993.
用营口市所管辖3个站1981~2000年的日最高气温资料,查找大于等于33℃高温个例,统计分析了高温当日的气象要素特征;根据近20年历史天气图等资料,系统总结了营口市高温的天气气候特征和高温出现的高空、低空及地面形势场特征。运用经验性预报方法,提取预报指标;结合各种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逐条检验是否符合条件,最后建立经验性预报模式。建立的大于等于33℃高温的预报方法,经近几年的检验,能够比较好地预测夏季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994.
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3年夏季广东省出现的异常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异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用小波分析研究了高温期的低频振荡,并用EOF和相关分析研究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2003年广东夏季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月初-8月中旬初。除雷州半岛以外的广东其余地区均出现异常高温,且高温日数大多比历年同期偏多1.2倍。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存在60—80天左右的季节内振荡。影响高温天气的主要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当菲律宾附近同时有热带气旋活动时,有利于广东出现异常的高温天气。2003年7月乌拉尔山以西和鄂霍次克海附近地区异常偏强的阻塞高压及前冬太平洋海温距平呈厄尔尼诺的分布型,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位置偏南,持久控制江南到华南。广东高温天气始于5月,结束于10月,主要发生在7-8月份,具有相当的同步性。从1960年代起,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1960年代初、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1990年代末至今。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在渭南黄土剖面所测得的年龄结果和时间标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等气候曲线的分析,对该剖面十五万年以来一些主要地层界线和气候事件的年龄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如下:1)S1/L2界线位于剖面1180cm处,从时间标尺上可知其年龄为128800aB.p.,同末次间冰期起始的年龄相一致;2)L1/S1的地层界线年龄为74220aB.P.,同SPECMAP曲线中末次间冰期的结束年龄相吻合;3)渭南剖面所指示的末次盛冰期约在20000~18000aB.P.之间;4)在20000~18000aB.P.之间的末次盛冰期,有一段不足1000a的快速堆积期,其堆积速率是中国黄土平均堆积速率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以及暴雨洪涝灾害情况资料,分析了2007—2019年大连地区暴雨气候特征时空分布,并进行了灾害评估和敏感区域识别。结果表明:1) 大连地区年平均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在空间分布上东北部多于西南部,大暴雨出现的概率为0—40%。年平均暴雨量和大暴雨量的极大值区域主要集中于庄河地区,年均暴雨强度也呈现从西到东逐渐递增趋势。暴雨变异系数的高值中心出现在瓦房店西部地区,低值区出现在庄河地区。2) 大连市的暴雨灾害近80%为较严重灾害,最严重和严重暴雨灾害各占9%—10%。3) 普兰店西南部、庄河西部与大连市区为大连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相对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997.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emporal trend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China, during 1951–2008.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was observed for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abrupt decrease in the flood‐season precipitation (June–September) around the year of 1979. No significant trend was revealed for precipitation within Period I of 1951–1979 and Period II of 1980–2008.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flood‐season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temporally with time and spatially with elevation. This study also identified a potential movement of storm centers from east to west portions of the basin. In addition, analysis on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lso suggested a redistribution of the non‐flood seaso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tudy area. Compared with the west portion of the basin, generally, the east received relatively mor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non‐flood season, while similar trend of precipitation redistribution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flood seas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Considering the highly stochastic nature of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wavelet transform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causes of variations in annual run‐off (1917–2006) into Tianjin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Run‐off was steadily declin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run‐off along the time series was discovered around the 1960s; however, the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was insignificant. The time series of run‐off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a nonlinear feature and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natural climate before the 1960s, but after the 1970s the change remained steady, with an annual run‐off that fluctuated between 0·2 and 48·4 mm and was maintained at a low level (9·3 mm). The main cause of the run‐off decline in the 1960s was that more than 1900 reservoirs with a total holding capacity of up to 83 mm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which controlled 85% of the total run‐off. These projects hav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reservoir ac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ince they were implemen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the demand for water resources increas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which caused a reduction in run‐off into Tianjin. Overall,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water storage projects regulating river run‐off were beneficial to flood control, but might cause a serious reduction in river run‐off into Tianjin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basin. In addition, a decreas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China have also had an adverse effect on natural run‐off, which caused a greater decline in water resources, but this did not have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decline in the run‐off.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9.
程炳岩  郭渠  张一  孙卫国  王若瑜 《气象》2011,37(12):1544-1552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5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区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探讨了近48年来三峡库区年均高温日数和日平均最高气温序列的振荡模态结构特征;利用均生函数模型作均值生成函数延拓,借助BP神经网络构建了一个新的预测模型,对三峡库区高温日数和最高气温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过去48年间,三峡库区年均高温日数为24.07天,高温日的平均最高气温为36.69℃,以3~5a和16a为显著振荡周期,在20世纪80、90年代为弱负距平,而在其他时期都为正距平。三峡库区高温日数分布呈北部多、东南部少的特征,高温日的平均最高气温以东南部较低,东北部较高。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分析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仅能够较好地拟合三峡库区高温的历史实况,而且对未来5~10年的演变趋势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对偶发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51—2009年天津市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极端气候指数,并研讨了其中11个主要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暖日、冷夜具有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暖日显著增加,冷夜显著减少,且冷夜的变化幅度远大于暖日。持续暖期、霜日呈显著增加趋势,持续冷期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指数中连续干日呈增加趋势,最大连续5 d降水量、日降水强度、强降水率和极强降水率及连续湿日均呈减少趋势,表明天津市干旱化倾向明显。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指数大多在1993年前后出现突变,周期特征不明显。与降水有关的极端指数未现突变,但周期特征明显,大多出现10 a和4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