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8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436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816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5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亚洲内陆干旱区NDVI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RW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NDVI和RWI变化的一致性,探讨了NDVI和RWI对气候的响应,揭示了影响NDVI和RWI气候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982—2000年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生长和NDVI均呈增加趋势,生长季NDVI与RWI大多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大多数地区5、6月NDVI受同期气温的影响,而4、5月NDVI主要受同期降水的影响;RWI主要受6—7月气温和4、6月和7月降水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NDVI和RWI对气温的响应具有一致性,但它们对降水或PDSI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海拔和水热条件对不同地区的NDVI和RWI的气候响应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区植被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对青藏高原北缘共和盆地沙珠玉河的尾闾湖达连海钻孔沉积柱(40.92 m)进行了~(14)C年代测定(10个控制点)和粘土矿物分析(按20cm/70 a间隔的分辨率)。沉积柱底部年龄为14.5 cal ka BP。根据沉积柱粘土矿物的类型、组合、比率指标综合分析,重建了共和盆地14.5 cal ka BP以来气候环境的演化历史。冰消期(14.5~10.0 cal ka BP)盆地气候总体特征表现为干冷,盆地物理风化强:早中全新世(10.0~5.0 cal ka BP)气候表现为温湿,盆地化学风化为主,气候最宜期发生在中全新世的6.0 cal ka BP前后;晚全新世(5.0~0.0 cal ka BP)气候表现为干冷,盆地物理风化盛行。末次冰消期以来,共和盆地粘土矿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阶段与高原其它湖泊指标记录的阶段基本一致。共和盆地粘土矿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兼有西风、季风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3.
1892/93年冬季中国东部地区严寒.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该寒冬实况,推演主要的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绘制了雪、冰、冻雨和动植物冻害的地域分布图;定量推断各地最低温度值,并与早期器测温度记录相印证,绘制最低温度等值线图.指出1893年1月苏州、温州的推断最低气温分别为-15℃和-13℃,上海、汕头和香港的早期器测记录的最低气温分别为-12.1℃,-0.6℃和0℃,均低于20世纪以来的极端低温记录;河流封冻南界达28°N,北回归线以南地方多次出现严重冻雨,冻雨南界达21°29′N.由此认为1892/93年冬季是中国最近百余年的首位寒冬——这是在北半球许多地区的小冰期寒冷气候已结束、开始转暖,而中国仍然寒冷时的极端寒冷事例.此寒冬前后的气候特点是:1892年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初雪日期提前,1893年中国东部多雨、台风活动较频繁.该寒冬的背景是:位于第13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段;发生于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结束2年后的非厄尔尼诺年,对应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冷时段;寒冬之前全球火山活动较频繁,有重大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994.
矿产资源开发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矿山的未来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笔者选取环境污染、地质灾害和资源利用等3个评价指标作为一级变量层,构建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及矿渣占地等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11个二级评价因子,建立了抚顺东露天矿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11个二级评价因子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根据矩阵特征向量值的大小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验证权重是否合理。根据矿区的现状、辽宁省内环境指标平均值及相关国家标准,将矿山环境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抚顺东露天矿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抚顺东露天矿优秀区域约6.2×106m2,占总面积的67%;环境良好区约2.86×105m2,占总面积的3%;环境中等区约2.713×106m2,占总面积的30%;总体上矿山地质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995.
根据滑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形成原因,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江西省龙南县某滑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滑坡发生及危害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计算,为灾害易发性分区和防治分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High topographies,such as the Tibetan plateau(TP) in China,have been considered as the sensitive area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ming structure and altitude(1000-5000m) in the TP and its vicinities using the 46-year January mean observed temperature data,w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ltitude effect of temperature warming onset time(mutation time) on the plateau and the neighboring regions:the higher the altitude,the later the climate warming happe...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相似文献   
998.
黄龙钙华210Pb计年与现代沉积的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黄龙钙华岩芯为主要研究对象, 利用210Pb定年技术在测定年轻碳酸盐样品短时间尺度上的优势建立了研究区近100年来高精度的年代标尺及环境记录; 通过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分析, 讨论了钙华稳定同位素记录与器测气候数据的相关性特征, 并与其他定年技术所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研究区钙华δ18O在1908~2004年时段内的变化范围为?12.13‰~?10.42‰, 平均值为?11.23‰, 变化幅度达到了1.7‰。同属西南季风区、由于海拔效应和距离水汽来源远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在同时段内黄龙钙华δ18O的变化范围和变化幅度都比董歌洞和Kahf Defore洞的δ18O记录要大, 说明处于中纬度、高海拔的黄龙钙华相对于低海拔的董歌洞和Kahf Defore洞石笋对气候环境的响应可能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999.
Two sediment cores recovered from Dahu Swamp, which is located in eastern Nanling Mountains in south China,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of palaeoclimatic changes. Multi‐proxy records of the two cores including lithological variation, organic carbon isotope ratio, dry bulk density, organic matter cont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humification degree, median grain size and geochemical proxies reveal tha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ree drier phases correspond to the Oldest, Older and Younger Dryas cooling events, and the intercalated two wetter phases synchronise with the Bølling and Allerød warming events. The Holocene Optimum, which was resulted from a strengthening of the East Asian (EA) summer monsoon, occurred in the early and mid Holocene (ca. 10–6 cal. ka BP). In the mid and late Holocene (ca. 6–3 cal. ka BP), a prevailing dry climate suggested a weakening of the EA summer monsoon. The general trend of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s in this study agrees with the 25° N summer solar insolation, suggesting that orbitally induced insolation ma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olocene climate in the study region.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0.
粤东北丘陵区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特征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的蕉岭红土属粉砂质粘土,形成于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细粘粒含量为12.15%~24.64%(平均值18.46%)、Mz为5.91Φ~7.53Φ(6.72Φ)、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分别呈现以"四段式"和"三峰式"构型;主元素氧化物以SiO2、Al2O3、TFe2O3为主,含量依次为50.10%~53.14%(51.36%)、23.07%~24.44%(24.00%)、10.18%~11.40%(10.77%),其它如CaO、Na2O、MgO、K2O的含量均小于1%。这一趋向于细粉砂分布的粒度特征和脱硅富铝化的化学元素特征说明红土形成于较强的风化—淋溶作用下,硅铝系数(3.49~3.86,平均为3.64)指示多数层位属次强度富铝化。其气候环境,以2μm和1μm颗粒的含量、硅铝系数、CIA值为指标,与我国的南亚热带—北热带一些地点的现代赤红土和砖红土作一详细对比后认为蕉岭红土发育在湿热于现今南亚热带,相似于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这一看法与前人有关同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表明,末次间冰期的粤东北甚至整个华南地区可能都处在类似现今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其时的热带—亚热带界线向北推移了至少3个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