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2篇
  免费   2695篇
  国内免费   3462篇
测绘学   411篇
大气科学   2556篇
地球物理   2484篇
地质学   7993篇
海洋学   1482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1008篇
自然地理   1458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546篇
  2021年   669篇
  2020年   634篇
  2019年   808篇
  2018年   572篇
  2017年   616篇
  2016年   678篇
  2015年   754篇
  2014年   983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853篇
  2011年   917篇
  2010年   741篇
  2009年   826篇
  2008年   823篇
  2007年   815篇
  2006年   753篇
  2005年   638篇
  2004年   540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394篇
  2001年   315篇
  2000年   333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 Lagrangian particle method embedded within a 2-D finite element code, is used to study the transport and ocean–estuary exchange processes in the well-mixed Great Bay Estuarine System in New Hampshire, USA. The 2-D finite element model, driven by residual, semi-diurnal and diurnal tidal constituents, includes the effects of wetting and drying of estuarine mud flats through the use of a porous medium transport module. The particle method includes tidal advection, plus a random walk model in the horizontal that simulates sub-grid scale turbulent transport processes. Our approach involves instantaneous, massive [O(500,000)] particle releases that enable the quantification of ocean–estuary and inter-bay exchanges in a Markovian framework. The effects of the release time, spring–neap cycle, riverine discharge and diffusion strength on the intra-estuary and estuary–ocean exchange are also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a rather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cean and the estuary with a fraction of the exiting particles being caught up in the Gulf of Maine Coastal Current and swept away. Three somewhat different estimates of estuarine residence time are calculated to provide complementary views of estuary flushing. Maps of residence time versus release location uncover a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y of residence time within the estuary that has very important ramifications for local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the turbulent random walk show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 of advective shear and turbulent diffusion is very effective at spreading particles throughout the estuary relatively quickly, even at low (1 m2/s) diffusivity.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show that a first-order Markov Chain approach has applicability and a high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xing processes in estuaries.  相似文献   
62.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63.
达山岛、平岛、车牛山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海洋底栖生态系中,大型底栖生物在有机碎屑的分解利用、调节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促进水体的自净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身又是其他经济动物的食物,其生产量与渔业产量密切相关,因而底栖生物资源量分布常是衡量海区渔业资源状况的最基本要素.为了解苏、鲁交界海域的底栖生物资源量现状,于2002年6月对达山岛、平岛、车牛山岛(以下简称前三岛)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区位于海洲湾外侧,最近点距山东省岚山港和江苏省连云港约10~20km,调查范围为35°08 263'~34°59 598'N,119°14 686'~120°21 160'E.  相似文献   
64.
海坛岛海岸风沙特征及其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方 《海洋科学》1994,18(6):46-50
论述了海坛岛海岸风沙堆积物的沉积特征,对风沙地貌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触发因素,研究其发育历史。  相似文献   
65.
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7-1988年环太湖河道水质,水量实测资料以及环湖主要河道的流量和水质的历史资料,结合平原水网地区的水情特征,提出了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的计算方法,并分析探讨了不同设计水情下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污染物负荷量与水情关系密切,枯水年的河道入湖污染物负荷量大于丰水年。环湖22条主要河道的入湖污染物负荷量占全部河道入湖总量的72%-91%,且不同污染物入湖负荷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66.
67.
在流星分析和t-S点聚分析的基础上,在台湾东北部IS断面和东海中部PN断面上选取适当的纵剖面作为分界面,将以面分成东、西两侧,计算了界面两侧的海水交换星。结果表明:1.东海陆架区海水交换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穿插型”和“进退型”。2.参与分界面处海水交换总量的年平均是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黑潮水向陆架区输运量为0.58×106m3/s,陆架水向黑潮刚输运量为0.84×106m3/s;参与交换的总量为1.42×106m3/s.3.相对输运量计算结果表明;黑潮水对陆架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而陆架水对黑潮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   
68.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双跃层波状现象的主要原因。发现上、下跃层之间存在着“跃层间环流”,这是一个有趣的海洋学现象,它将导致双扩散的发生和有利于双跃层的维持。  相似文献   
69.
春季东海不同水域的表层叶绿素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4年春季在东海及台湾海峡首次获得的表层水中绿素含量大面走航连续观测资料,结合温盐分布及以往的有关东海及台湾海峡的海流和上升流的结论,分析了春季东海表层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水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分布与水文结构关系密切。叶绿素含量值随不同海流流域而变,但在各海流流域内基本不变,黑潮表层水的叶绿素含量最低,其次是台湾暖流表层水,长江冲淡水与江浙沿岸流域的叶绿素含量较高;黑潮西侧弱流剧  相似文献   
70.
春季东海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北伟  王荣 《海洋与湖沼》1996,27(5):487-492
依据“科学一号”调查船1994年4月在东海10个断面上所进行的表层水连续走航观测资料,研究东海表层水叶绿素α含量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绿素α含量在陆架区高,在外海低;测区南部海域的含量一般高于北部海域。叶绿素α含量的分布形态变化很大,在某些外海深水区,叶绿素α含量连续百科公里没有显著变化,变化幅度小于0.2mg‘m^3;而在某些近海浅水区,叶绿素α含量在不到1公里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