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2篇
  免费   863篇
  国内免费   1062篇
测绘学   243篇
大气科学   1437篇
地球物理   1336篇
地质学   1613篇
海洋学   682篇
天文学   1177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60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335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路茜  张铁宝  崔静  杨星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3):565-574,582
许多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前出现了红外辐射异常。近年来,川滇块体中、强地震频发,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开展深入分析十分必要。结合13年MODIS/Terra遥感红外数据,采用空间距平分析法、辐射增强阈值面积指数法及辐射亮温均值低频时间序列法,对2004年4月—2017年6月红外亮温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川滇块体及周边构造断裂M≥5.5地震的震前异常信息。结果表明:(1)M≥6.0地震在震前3~6个月川滇块体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红外辐射增强异常现象;(2)震前红外异常并非随机分布,而可能是受到相关块体的控制;(3)以宁蒗M5.7地震和鲁甸M6.5地震为例研究发现,震前辐射增强较高的小范围区域与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92.
对青海湖地区黑马河、泉湾湿地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并由湖岸向外每间隔100~150 m采集表土与苔藓样品进行花粉分析。结果显示,黑马河、泉湾湿地表土花粉与对应样方植被关系密切,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特征,同时,桦木属、蒿属、藜科、白刺属、胡颓子科、麻黄科等花粉类型少量出现,为外来花粉。R值分析表明莎草科花粉相对呈高代表性,毛茛科、委陵菜属、禾本科、菊科、报春花科、玄参科等呈低代表性。该研究为在青海湖及其它地区利用花粉重建古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型煤在单轴压缩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微震、电磁辐射信号与裂纹演化特征的对应关系,利用自主设计的低噪声静态加载试验系统,对0~0.25、0.25~0.5、0.5~1.0、1~2 mm共4种不同粒度的型煤进行了单轴压缩破坏试验,同步采集了煤样破坏过程中的微震、电磁辐射信号及破坏视频图像,提出了一种煤体裂纹快速提取方法并计算了型煤裂纹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型煤在单轴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微震、电磁辐射信号及裂纹面积在时域上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型煤破坏过程中裂纹面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压实阶段,煤样所受应力值较小,其表面的裂纹面积以极为缓慢的速率增加。第2阶段为初始破裂阶段,随着应力的增加和内部弹性势能的积聚,型煤表面裂纹面积的增加速率较压实阶段有明显提高,伴随产生许多细小裂纹。第3阶段为加速破裂阶段,随着应力继续增加以及材料内部积聚弹性能的释放,试样变形过程加速,导致裂纹面积增速进一步增大。第4阶段为卸压阶段,试样的裂纹面积达到最大值,承载能力急剧降低,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994.
赵怡晴  吴常贵  金爱兵  孙浩 《岩土力学》2020,41(7):2233-2240
采用核磁共振、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单轴压缩等试验手段对某砂岩试样不同温度下(25~900 ℃)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温度对砂岩试样微观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试样总孔隙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150 ℃以下,由于中、大孔隙的减少,试样渗透性反而降低;当温度超过600 ℃时,中、大孔隙快速增加,试样渗透性能大幅增加;温度升高导致砂岩试样弹性模量减小、峰值应变增大以及孔隙压密阶段变长,宏观表现为脆性降低、塑性明显增强;热处理条件下,除微观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砂岩试样力学强度改变外,试样矿物成分对其力学强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50 ℃以下,由于矿物成分变化较小,试样力学强度主要受到孔隙度增加的影响,表现为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450~600 ℃,虽然孔隙率继续增长,但由于主要矿物高岭石发生脱水以及与其他离子形成新相矿物,进而导致试样强度没有随着孔隙增加而降低,反而出现一定的增长;超过600 ℃后,孔隙尤其是大孔隙的急剧增加,导致强度重新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995.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distinct element computer modelling used to examine rates and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rock slopes and cliffs, where material intact properties determine process and form but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ols are the joint pattern and cross-joint properties. The modelling approach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used before in a geomorphological context and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examining cliff development. Field and laboratory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for the Portland Limestone outcrop of the Isle of Purbeck, central southern England. The Portland Limestome is a hard, shelly, crystalline sediment of the Upper Jurassic. It has a regular discontinuity pattern throughout the outcrop in Purbeck. While joint orientation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bedding changes from horizontal to vertical, a consequence of the Purbeck Monocline. There are resulting implications for spatial variations in rock slope evolution. The modelling exercise enhances previous knowledge on rock failure mechanisms and slope development along the Purbeck coast and demonstrates its potential in research where landforms are developed in lithified, jointed rock masse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6.
中国太阳总辐射的多元逐步回归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年日照时数、年均总云量、年均水汽压、维度等常规气象要素及地理要素为解析变量,建立起估算全国范围内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模拟模型;利用全国730多个地面站1951—2002年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所构建的模型对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进行模拟分析,模型模拟分辨率为1km×1km,规模为4173×4847格网。模型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太阳辐射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西藏自治区、青海东北部及甘肃西部边境等,高达6700MJ·m-2·a-1以上(一类地区),总面积约130万km2;最低的为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低于4200MJ·m-2·a-1(五类地区),总面积约75万km2;中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总太阳辐射能约为52.4×1018kJ;单位面积上太阳年辐射总量约介于2780—7560MJ·m-2·a-1;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现西北、北部高,东南、东部及东北的部分地区低的特点,模拟值较好拟合实际的太阳年辐射总量。研究所构建模型实现了太阳年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连续模拟,模型在保证足够的模拟精度条件下,提高了运算效率,简化了模拟过程,适于全国尺度下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数值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997.
环境星CCD数据大气校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S模型和同步气象资料,对国产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 A的CCD1传感器数据进行了大气校正和反射率反演。同时对CCD1传感器1~4波段大气校正前后的反射率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大气校正后的1~3波段的地面反射率明显降低,4波段的地面反射率升高;利用同步野外实测地面数据对大气校正后的反射率数据进行了检验,两者结果基本一致;此外,还进行了定量化误差分析,以同步野外实测地面数据作为标准,将大气校正后的反射率数据与之对比,分析了可能带来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利用6S大气校正方法能够有效去除HJ-1 A星CCD图像的大气影响,获取地物绝对反射率。  相似文献   
998.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爱英  任国玉  郭军  王颖 《高原气象》2009,28(3):680-687
1980-2006年间采用全国119个探空站14个等压面的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空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风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和同期地面风速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近27年对流层中下层和对流层上层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线性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m·s-1·(10a)-1和-0.17 m·s-1·(10a)-1,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平流层下层全国年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s-1·(10a)-1,亦未通过O.05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期全国地面风速则呈现更显著的降低趋势,年平均风速线性变化速率为-0.16 m·s-1·(10a)-1,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我国地面气象站记录的平均风速减弱可能受到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更可能与台站附近观测环境变化和城市化等人为因素影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9.
1000.
烃源岩中的有机酸来源于有机质,但有机质具有不同的赋存形式,有机酸具有不同性质,这将影响有机酸与不同赋存有机质的关系,进而影响分离和检测方法。文章在总结前人对有机质赋存形式和有机酸性质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烃源岩中的有机酸并以非单一的形式存在,具有水溶性、脂溶性和难溶性有机酸三种类型,游离有机质中存在水溶性和脂溶性有机酸,而结合有机质中存在水溶性、脂溶性和难溶性有机酸。因此在检测方法上需采取分步分离的方法,且根据有机酸的性质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即水溶性有机酸利用离子色谱检测,索氏抽提得到的脂溶性有机酸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通过酸解抽提残渣得到的难溶性有机酸利用红外光谱检测,全面系统地认识烃源岩中有机酸含量和类型等特征。这对进一步探讨烃源岩各种类型有机酸特征和演化规律,深化烃源岩有机质生烃以及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等机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