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81.
磁层相对论电子通量变化与磁暴/亚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 AU处的行星际磁场、太阳风速度、Kp指数、Dst和AE的变化关系,以及它们和地球同步轨道附近相对论电子通量的变化关系.分析说明,当行星际磁场Bz分量出现南向扰动和太阳风速度增大超过500 km/s时,地球磁层中常常发生磁暴/亚暴活动.在磁暴主相期间,相对论电子(能量E≥1 MeV)通量下降;而在磁暴恢复相期间,相对论电子通量恢复上升.但是,只有在伴随有高强度(AE≥500 nT)的持续性亚暴活动的磁暴恢复相期间,相对论电子的通量才能增长到超过暴前通量值,且能量低于300 keV的亚暴电子的通量越高,相对论电子的通量越高,反之则越低.亚暴注入电子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磁暴恢复相期间相对论电子数的多少,这说明亚暴活动注入能量低于300 keV的亚暴电子是磁层相对论电子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82.
利用Cluster Ⅱ 卫星上搭载的磁通门磁强计的观测数据,可以计算磁结构的运动速度.本文在GSM(Geocentric Solar Magnetospheric System,地心太阳磁层系)坐标系下处理了磁暴期间(2002年8月1日到2日)和磁场宁静期(2002年8月6日到7日)的等离子体片区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磁结构速度的统计特性和频谱特性,得到以下结论:(1)磁结构运动速度呈现出不规则的摆动结构.(2)Vz的方差与Vy的方差近似相等,而远大于Vx的方差.这可能是由于“风袋效应”.(3)在黎明侧的等离子体片区, Vx和Vz的平均值约为0,但Vy的平均值的量级为-10 km/s.这可能是在等离子体片区Pc5压缩波造成的.(4)Vx, Vy, Vz的频谱在0033 min-1和0035 min-1之间都有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283.
Sedimentation pattern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Kilbride Formation west of the Maam Fault zone, north Galway, Ireland. Seven distinct facies are described using faunal and lithological parameters. Environments of deposition range from marginal marine to deep shelf conditions. Lateral facies distributions were largely controlled by a rocky topographic high which influenced sedimentation until being buried by outer shelf sediments in middle-upper Kilbride Formation times. Four distinct sequences are described: in the lower Kilbride Formation, sequences I and IV are dominated by proximal storm deposits; sequence II was deposited in the lee of the topographic high and is interpreted as barred estuarine deposits; and in sequence III, at the topographic high, no deposition took place. In the upper Kilbride Formation the barrier was buried and uniform outer shelf conditions prevailed throughout the area. Faunal assemblages we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do not conform directly with the expected pattern of depth-related brachiopod communities. The Lingula and Eocoelia communities are amalgamated and alloch-thonous, the Pentameroides and Costistricklandia communities are absent, and only the Clorinda community is well represented, though parautochthonous.  相似文献   
284.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总被引:69,自引:20,他引:49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夜间发生在安徽无为县的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龙卷发生前的主要天气背景是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天气形势:一个东移的高空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低空的西南风急流。低层垂直风切变很大并且抬升凝结高度较低,有利于强龙卷的产生。产生该强龙卷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位于大片层状云降水区中的长对流雨带。在随后的演变中,对流雨带的南段逐渐消散,北段逐渐变宽,最终成为一个团状的对流系统,而龙卷产生自该系统南端的一个超级单体。最初的中层中气旋形成于7月8日22:49(北京时,下同),相应对流单体的反射率因子尚没有呈现出超级单体的特征。随后中气旋迅速加强,在22:55,反射率因子形态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的特征:明显的低层入流缺口和其左侧的阵风锋,入流缺口位于超级单体移动方向(东北方向)的右后侧,低层的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回波悬垂结构,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55 dBz。在龙卷产生前8min,即23:12中气旋达到强中气旋标准,相应的垂直涡度值达到2.3×10-2/s。在龙卷产生前几分钟和龙卷进行过程中,中气旋保持很强,但相应的反射率因子强度减弱,低层入流缺口渐渐消失。在龙卷进行过程中的23:29,雷达速度图像呈现出一个强烈中气旋包裹着一个更小尺度的龙卷式涡旋特征TVS,与TVS对应的垂直涡度值达5.0×10-2/s。上述导致龙卷的中层中气旋局限于4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前后共持续了1 h 49 min,相应超级单体的高反射率因子区局限在6 km以下,属于低质心的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是强烈龙卷,伴随有暴雨,但没有冰雹。文中还对此次龙卷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5.
卫星对地覆盖时间窗口的高效计算能够有效地保障遥感卫星数据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应用。为解决现有卫星对地覆盖时间窗口计算方法无法提供同时保证精度、效率和实时性的在线服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时卫星对地覆盖时间窗口计算服务方法。在时间窗口的通用计算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地面区域的扩充四至范围,通过判断卫星星下点与地面区域的扩充四至范围的空间关系来决定是否需要计算卫星对地覆盖区域;在卫星对地覆盖区域与地面区域空间关系发生变化时,通过双重时间步长策略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使用流计算框架构建算法的实时在线服务。实验结果表明,与商业软件采用的跟踪传播算法对比,本文方法与其计算结果差异较小,均小于1 s,说明本文方法能够保证较高的计算精度;与传统跟踪传播算法相比,本文方法耗时大幅减少,实现了超过8倍的加速比。本文方法同时保证了精度、效率和实时性,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卫星对地覆盖时间窗口的计算需求。  相似文献   
286.
《高原气象》2012,31(1)
多普勒天气雷达中气旋算法是为探测直径在1.8~9.2km(1~5nmi)的中气旋而设计的。绝大多数强龙卷都属于发生在中气旋内部的超级单体龙卷,但并不是所有的中气旋都能发展成龙卷。文中引入中气旋核的逾量旋转动能(ERKE)概念,结合中气旋算法和速度产品,分析了龙卷和非龙卷中气旋个例维持期间ERKE值的演变特征,并计算了一些超级单体风暴个例的中气旋初始的ERKE及其权重高度值。结果表明,与非龙卷中气旋相比,龙卷中气旋中ERKE的值普遍较大且其权重高度较低;超级单体风暴的初始中气旋ERKE值及其权重高度可以有效地区分中、低对流层中的龙卷和非龙卷中气旋,并可作为龙卷中气旋识别的定量指标。同时在我国平均中气旋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还绘制了ERKE图解,可从中气旋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快速查得对应ERKE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287.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yphoon surges along the coast of Taiwa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numerical model has been designed to study the storm surge induced by typhoon along the coast of Taiwa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have been expressed in spherical coordinate system, and 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olve them. In the system of hydrodynamical equations, the nonlinear advection and lateral eddy viscosity terms are prominent in shallow coastal waters. Air pressure gradient and wind stresses are the driving forces in the model of typhoon surge. The model has been verified with storm surges induced by Typhoons Herb in 1996, and by typhoons Kai-Tak and Bilis in 2000.  相似文献   
288.
Both finite-element and finite-difference numerical models are applied to simulate storm surges and associated currents generated by tropical cyclones that struck the coast of Andhra Pradesh, located on the east coast of India. During a cyclone, the total water level at any location on the coast is made up of the storm surge, surge–wind wave interaction and the tide. The advanced circulation two-dimensional depth-integrated (ADCIRC-2DDI) model based on finite-element formulation and the two-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model of storm surges developed at IIT Delhi, hereafter referred as IITD storm surge model, are used. These models are driven by astronomical tides at the open ocean boundary and cyclonic asymmetric winds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Comparison of model simulated sea-surface elevations with coarse and finer spatial resolutions suggests that the grid resolution near the coast is very crucial for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surges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bathymetry. The model underpredicts surges, and the peak surge location shifts more to the right of the landfall as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model becomes coarser.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ADCIRC model is robust over the IITD storm surge model for surge computations as the coastline is better represented in the former.  相似文献   
28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单站气象要素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0年6月9日下午发生在梧州市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梧州市上空形成一个小尺度天气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雷达多个产品对梧州产生的强降水都有较好的表征。  相似文献   
290.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伟军  李莹 《气象学报》2010,68(4):477-486
利用1958-2002年的ERA-40再分析资料,用谐波变换和EOF方法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初步探讨了风暴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北太平洋风暴轴有两种主要模态,第1模态是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位置增强或减弱的主体一致变化型,其年代际变化受到上游涡旋强迫的影响,北大西洋强(弱)的涡旋活动,使得冬季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减弱(增强)、变宽(窄)、北抬(南压),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活动偏强(弱),黑潮延续体区海表温度有偏暖(冷)的响应;第2模态是风暴轴中东部在气候平均位置南北两侧振荡的经向异常型,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循环的暖(冷)位相相联系,下垫面海温非绝热加热的作用,激发加强(减弱)大气中类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PNA)的响应,引起大气斜压性异常偏南(北),使得风暴轴整体南压(北抬),且中东部向东南(北)方向移动.因此,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不仅是局地波-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还应考虑上游涡旋活动和海温热力强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