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墙面太阳辐照的理论计算与模式估计——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倾斜面和墙面的太阳辐射和日照状况对于农林生态、建筑环境工程以及城市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利用水平面日照与日射的丰富资料以得到倾斜面和墙面相应变量的细致分布规律,本文将理论计算与模式估计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用到一个平原城市(上海)。在倾斜面直接辐射计算中,本文以倾斜面与水平面天文辐射月值的比值(R_b)取代各月代表日的(R_(bo))在倾斜面日照时间的估计中,本文提出利用水平面日照百分率的简单方法。在倾斜面辐射与日照的时空分布规律方面主要突出其随方位与随季节(月份)的变化。 作为例子,本文计算分析了上海市每月各方位墙面上的天文辐射与可能日照时间,对相应的实际日照时间进行了估计。并在计算给出的(R_b)值的基础上,利用散射辐射各向同性与非各向同性模式研究了上海各月墙面直接辐射与总辐射随方位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2.
丁林  陈少勇 《干旱气象》2001,19(4):33-34
利用本站的历史演变资料 ,分析和临近站同期值的对比发现 ,白银观测站的日照从 1995年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冬、春季日偏少最大 0 .8h ,夏、秋日偏少最大 0 .7h ,月日照百分率偏少 5~ 6个百分点 ;通过分析 ,提出了环境变化后日照后记的订正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43.
GPS定位技术在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中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PS定位技术对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进行试验性研究,是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的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分析、研究和论证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崩滑监测的可行性并制定技术规程;建立从链子崖至巴东段的地质灾害GPS监测试验(示范)。基于GPS技术在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中的试验研究,分析了GPS监测的最佳时期、最佳时段长度、最佳截止高度的选取及适宜采用的软件和星历等问题,结果表明,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崩滑地质灾害监测能够满足其精度要求,该项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
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0,他引:48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2,21(3):327-332
统计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冷区域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和日较差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总云量与日照比全国平均情况有更密切的反相关系,并且都与日较差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在春,夏季,它们都与温度有,但秋,冬季相关不明显。最后指出了云和日照可能是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春,夏季温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秋,冬季则与亚洲范围大气环流及青藏高原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45.
以新疆区域500 m×50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提取纬度、坡度、坡向等地形要素栅格数据的基础上,使用考虑地形遮蔽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完成了新疆区域全年每日可照时间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地形因子对可照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新疆而言,可照时间7月最长,为441 h;12月最短,为266 h,区域内可照时间的离散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地形差异所致;海拔高于1500 m的山区对全区可照时间标准差的贡献率达到了80.1%;冬夏两季有较为显著的纬向分布特征,三大山脉地区可照时间与同纬度平地相比差异明显,表现出可照时间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地形对可照时间的影响比较明显,坡度越大可照时间越少;坡向对可照时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季,大致为可照时间南坡多、北坡少;随着地形开阔度的增大,可照时间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46.
在高精度天文方位角测定方法中,北极星任意时角法只适用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子午星对法则受限于选星配对条件.提出可适用于全球地区的多星中天时角法,观测多颗任意中天位置的南星和北星,通过线性回归模型修正测站经度误差和计时误差对方位角解算的影响.该方法只需已知测站的概略位置,对观测天体的中天位置没有限制.实测数据表明,与北极星任意时角法相比,在相同精度指标要求下,观测量可以减少一半.  相似文献   
47.
近50年西宁市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胜  马占良 《高原气象》2011,30(5):1422-1425
利用近50年西宁市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其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季和月的变化特征,并用气候突变理论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西宁市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变化率为每10年减少75.1h;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1963年)与谷值(2007年)相差635.3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季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48.
地面观测资料报文传输方式调整之后,值班观测员应注意小时内自动气象站的数据采集情况,在正点后通过《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对数据进行检查,当发现自动气象站错误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对疑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对自动气象站数据的质量控制。通过对几例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典型异常数据的分析处理,帮助地面测报值班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正点地面观测疑误数据进行快速的判断和维护,做好自动气象站数据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内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49.
1961-2010年黑龙江省太阳能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5个辐射站和32个地面基准站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及资源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资源评估。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均太阳总辐射显著减少,1月和12月减少最明显,20世纪70年代太阳辐射最强,80年代最弱;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西丰(多)东贫(少)的趋势。全省太阳能资源的稳定性较高,其中松嫩平原西部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稳定性最高,适合集中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  相似文献   
50.
1961-2009年东北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9年东北地区104个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东北地区日照时数月、季、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对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5月日照时数最高,12月日照时数最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40.5 h;除秋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均显著减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日照时数开始减少。东北地区日照时数大致呈西高东低的经向分布;除黑龙江北部地区外,其余大部地区日照时数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吉林北部地区减少最为明显。东北地区日照时数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0;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7;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2。前三者均通过了99.9 %的信度检验,相对湿度通过了99.5 %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