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404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景观影响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简要 阐述水电开发的景观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之后,首先阐述了峡谷区域水电开发的景观影 响及评价方法,然后以怒江为例, 具体探讨了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通 过设计一系列景观测度参数,包括可视域损失、大坝视觉影响范围、高差损失、景点改变、峡谷急 流损失等, 并利用GIS 进行模拟,基于计算结果对水电建设对峡谷整体和局部景观影响以及坝址 各段建库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 在怒江这样的急流高山峡谷上建坝应该慎而又慎, 其决 策应参考包含景观影响评价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价, 并应逐步完善此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972.
牛青山  亓靓 《海岸工程》2006,25(3):50-59
叙述了李村河、张村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着重分析了2000—2003年李村河、张村河水质污染状况。对调查布设的18个监测断面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特别对以前未布设例行监测站位的大村河、水清沟河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这两条河流对李村河水质逐渐恶化应承担责任。通过对河流监测数据的分析,阐明了李村河流域污染状况及其主要污染物来源,为进一步研究确定李村河流域的污染源奠定了基础,并为彻底治理李村河提供了理论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973.
2018年3月17-18日乌鲁木齐达坂城谷地出现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降雪量达28.7 mm,为冬半年历年平均降水量的4.35倍,实属罕见。本文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小时监测资料、常规与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分析此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 此次极端暴雪发生在3月中旬的初春时节,以500 hPa低涡、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及气旋性辐合中心、850 hPa偏北气流作为环流背景的低涡型暴雪;水汽来源主要是地中海、红海的水汽沿着偏西气流经波斯湾-阿拉伯海加强后,随低涡前西南气流输送至暴雪区,另一支通过北大西洋沿西南路径输送至中天山北坡中段,同时有由低涡前偏西气流接力输送的里、咸海水汽补充。2~4 km水汽密度较高,2 km水汽密度最大值为8 g/m3以上;850~700 hPa乌鲁木齐附近为强上升运动区,西北急流受天山阻挡强迫爬升,对中尺度垂直上升支起加强作用,为此次暴雪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乌鲁木齐城区至达坂城一线受斜压不稳定增长,利于暴雪的持续与增强;中尺度云团是造成暴雪最直接的影响系统,强降雪区均位于中尺度云团的北至东北侧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区。  相似文献   
974.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两种模式产品,对发生在宜昌峡谷地区2016年7月7日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和2018年4月22日稳定性极端降水过程形成原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强的块状回波稳定少动,造成7月7日高效率的对流降水。4月22日降水既有沿山中尺度对流回波造成的对流降水,也有螺旋状涡旋回波形成的锋面层状云降水。(2)山谷风形成中尺度切变线,触发对流,中尺度切变线发展为中尺度涡旋使对流加强是极端短时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3)地形强迫抬升使对流降水强度明显增大,锋面层状云回波受地形阻挡影响长时间维持是稳定性极端降水形成主要原因。(4)地形相差大的地区模式预报性能差异较大,模式对复杂地形下的对流降水预报偏弱,导致系统强度出现差异,进而影响降水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975.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这次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研究了湖南省洪涝灾害加重与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时间变化的关系。指出近年来强降雨过程集中的时段有从5~6月份向7~8月份推移的趋势,造成与上游洪水顶托的机会增多,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重,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的持续出现,应有更深层次气候变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6.
吴超羽  韦惺 《海洋学报》2021,43(1):1-26
现代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溺谷湾到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富有区域特色.本文提出百余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可归纳为4种范式:历史描述、实地考察-学术推理、器测-学科理论和"动力-沉积-地貌"跨尺度范式,各以范例说明.基于笔者及其团队研究,对现有文献关于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若干重要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并从多视角作必要辨析,包括:海侵盛期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