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1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513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1159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韩冬  陈海山  许蓓  齐铎  吴波 《气象科学》2014,34(3):237-242
利用1979—2007年全球月平均的积雪水当量资料,定义了春季积雪水当量增量指数,该指数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春季融雪的情况。通过这一纽带,分析了欧亚大陆春季融雪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欧亚大陆春季融雪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是负相关关系,这与高原积雪的影响是不一致的。春季融雪量的减少,使得欧亚大陆北部夏季剩余积雪偏多,夏季融雪增多。融雪的局地效应使得土壤湿度增加,加大了欧亚大陆南北热力差异。从而,夏季中纬度的纬向风切变增大,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但是北抬受到抑制。长江流域位于异常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辐合带上,上升运动活跃,有利于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82.
新疆不同降水观测资料的比较及其差异的可能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地区89个气象站和38个水文站1961~2005年的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这两类降水观测资料在表征新疆地区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上所存在的差异,进而探究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增暖背景下新疆地区降水与地形(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区域平均来看,水文站观测的年降水量(221.4 mm)明显高于气象站的观测值(152.1 mm),其差值为69.3 mm,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时空变化特征;2)气象站与水文站降水均值之间的差异,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坡度和坡向的影响次之。新疆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降水时空变化较大,观测数据分布不均匀均可导致对降水的估算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多源降水数据相互融合是客观估算该地区降水量及其变化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83.
登陆台风与我国降水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卓嘎  谢金南  马镜娴 《高原气象》2000,19(2):260-264
利用1951~1994年全国范围内160个站历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及台风活动资料,分析了台风活动与我国降水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台风活动与青藏高原东侧年降水量之间的联系相对而言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4.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将 PCA和 SSA相结合 ,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1 960年代初多雨 ,到 1 970年代初演变为少雨 ,1 980年代又多雨 ,1 990年代少雨。这种趋势在陇南和陕西中南部是最显著的 ,天山北麓区也是相对显著区。西北地区降水主要存在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的甚低频振荡。甚低频振荡在降水中的重要性依次为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准 8.5a振荡的振幅要比准 3~ 4a和准5.1 a振荡的振幅变化大。振荡位相在空间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5.
Drought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natural hazards affecting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natural ecosystems, and society. The negative societal consequences of drought include severe economic losses, famine, epidemics, and land degrad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complexity of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both at multiple time scales and with variations in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is study, drought occurrences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new drought index,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 based on observed data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61 to 2013 in Henan province, central China. Based on the SPEI values of each weather station in the study,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s were computed, and the monthly, seasonal, and annual drough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ver a 53-year period were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intensity, and the primary causes of drought occurrence in Henan were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I values effectively reflect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drought occurrence. As the time scale decreased, the amplitude of the SPEI increased and droughts became more frequent. Since 1961, drought has occurred at the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scal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drought has increased. However, regional distribution has been uneven. The highest drought frequency, 35%, was observed in the Zhoukou region, while the lowest value, ~26%, was measured in central and western Henan. The most severe droughts occurred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followed by autumn. Annually, wide-ranging droughts occurred in 1966–1968, 1998–2000, and 2011–2013. The drought intensity showed higher values in north and west Henan, and lower values in its east and south. The maximum drought intensity value was recorded in Anyang, and the minimum occurred in Zhumadian, at 22.18% and 16.60%, respectively. The factors with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drought occurrence are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the Eur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the El Niño effect.  相似文献   
86.
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阮伏水 《热带地理》1995,15(2):138-146
本文利用实测降雨与径流小区资料对闽东南地区不同降雨类型的雨强等特点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0分钟瞬时最大雨强为侵蚀性降雨指标,其指标在该地区为I60≥9mm;建立了研究区年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式,并根据谝绘制了研究区R值分布图。  相似文献   
87.
1991 年6月江淮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GMS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处理,获得了1991年夏季江淮梅雨期暴雨大范围的平均云分布。对1991年6月6次江淮暴雨过程逐时和3小时的GMS红外云图动画和照片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梅雨期暴雨的三种中低纬云系相互作用的云型演变模型图,并利用由卫星气象中心处理的NOAA卫星的TOVS水汽反演资料,结合低层的θse和急流分析,给出了1991年6月江淮暴雨的水汽输送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88.
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分析了我国夏半年各月降水距平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互关系,指出:(1)平均意义上,秋冬季海温与我国春末至盛夏各月降水存在显著相互关系;(2)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次年4-5月江南东部和7月高原东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有显著的影响;(3)盛夏至冬季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前一年6月黄淮地区及7月长江流域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9.
用雷达气候学方法,对定西防雹增雨试验区5—9月对流云的地域、日际、强度和传播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0.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川西松潘高原5月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省松潘县西部牟尼沟二道海采集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173年树木年轮年表序列,并依据响应函数、相关与偏相关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年表对5月降水较敏感,并由此重建了1837-2009年松潘高原地区5月降水序列.结果表明,1837年以来松潘高原地区先后经历了5个偏湿阶段和3个偏干阶段;以重建的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为基准,在重建的16个气候时段中1961-1990年是降水最少的气候时段,而1837-1860年则是降水最多的气候时段;降水发生了多次正负突变,比较可靠的突变点出现在1863年前后、1874年前后、1890年前后、1904年前后、195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重建序列周期变化明显,存在2~4年、16年和32~50年为主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