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殷小军  李新 《冰川冻土》2007,29(6):900-904
利用概率松弛标示法,通过检测冰川裂隙、雪丘等小尺度表面特征的位移计算冰川等非刚性物体的流动场,能够得到较高精度.首先进行了模板尺寸大小对冰川表面的敏感性分析,得出当模板尺寸大小为21×21时相关系数的分布较佳;使用了最大相关法和概率松弛标示法对冰川表面流动场进行计算,对比使用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概率松弛标示法以周围模板的流动方向为背景场,在候选向量集中选择与背景场一致性最强的向量作为最终结果.使用两景TM影像计算了阿克赛钦湖水系一条冰川的流动场,结果显示,冰川以3~4 m·a-1的速度沿坡面运动,运动速度矢量平行于主流线.  相似文献   
92.
广西一次强降雨TBB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Y-2E卫星的相当黑体亮温(Black-Body Temperature,TBB)等经纬度投影数据(水平分辨率0.1°×0.1°)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应分析2010年5月31日至6月2日TBB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结果表明:TBB比较好的展示了强降雨落区及强度的变化特点,TBB的梯度变化与强降雨的演变有明显的对应关系,TBB梯度突降时,降水随之增强,突升时,降水随之减弱.丰富的水汽从南海源源不断沿副高西侧向华南上空输送,与高空槽引导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对广西上空的强降雨云系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TBB低值区在广西中部暖式切变附近稳定少动,给该地区造成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  相似文献   
93.
一次热带风暴外围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郑峰 《气象》2005,31(4):77-80
运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天气实况及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对1999年9月4日在远离9909热带风暴中心的温州引发的特大暴雨进行探讨,发现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中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4.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4年7月8—10日西南涡和高原涡相互作用引发MCC产生大暴雨的天气过程为例,分析了两涡作用导致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前期,两涡涡心间距较远,在500 hPa高度上两者同处于青海南部的气旋及其向南延伸的低槽前。约24 h后,高原涡东移与西南涡在不同高度上垂直叠加,耦合作用形成,导致四川盆地的大暴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两涡作用伴随的MCC特征,发现强降水区与云团黑体亮温的冷中心吻合。西南涡与高原涡相互作用时,对流层低层形成强烈的辐合,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大气流场呈强烈不稳定性,与涡心附近形成的水汽辐合作用结合,促进MCC发展成熟,导致四川盆地大暴雨天气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