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51.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发生MS6.1地震,为了提高对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震源区的应力场特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MS6.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走向241°,倾角80°,滑动角7°;节面Ⅱ的参数:走向150°,倾角84°,滑动角170°;P轴方位为196°,倾角2°,T轴方位为105°,倾角12°;矩震级MW为6.1;矩心深度为13km;震源类型是左旋走滑型.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EE—SWW,倾角以30°~60°居多,滑动角以60°~120°、-60°~-120°居多;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E—SW向,接近水平的居优;T轴优势取向为近SEE—NWW向,接近垂直的居优;震源机制类型以倾向滑动型为主.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分布、余震分布及哈萨克斯坦中天山(伊犁盆地西部)NEE—SWW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2.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差异较大。在低地平原河网较密集,并从北向南逐步递减,东部山区降水丰富,河流分布也较多。常年大型河流多分布在边远地区,中部则多为季节性河流。在开发利用方面,该国引水量主要来自河流等地表水,农业用水占据了总用水量中的绝大部分,是影响全国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和地表水过度开发、耕地面积增加、浪费等自然与人为因素,哈萨克斯坦存在着水资源供应相对紧张、局部水体面积缩小、污染状况严重以及与跨境水资源分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2012,35(3):365-376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的“大国”,与四周比邻的国家均存在跨界水体联系,有44%的地表水来自邻国。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外交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通过分析哈国地表水分布特点,简要回顾总结了与其邻国在跨界河流方面的合作情况;对哈国所担忧的水安全问题及采取的主要对策,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跨界河流管理未来的合作路径、跨界河流利用未来的分水原则、哈俄跨界河流水污染未来的解决途径、中亚国家间解决咸海危机的前提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对共享水资源的管理既可以成为中亚地区和平的力量,也可能成为冲突的因素,管理这种相互依存的资源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挑战。研究哈萨克斯坦跨界河流国际合作及其对核心利益问题的观点、认识、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对于处理好中哈跨界河流问题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本文利用基于TM影像所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评价了哈萨克斯坦2000年和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各州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较大,整体呈现东部各州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中西部各州生态环境质量较低的空间格局,且2000-2010年哈萨克斯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变差的趋势。以基于MODIS数据所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含水量、地表温度等自然要素,以人口、GDP等社会经济要素为自变量,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回归分析表明哈萨克斯坦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受自然因素特别是NDVI指数的影响,因而改善哈萨克斯坦生态环境质量可从提高植被覆盖度入手。  相似文献   
55.
乌罕图 《地质通报》2017,36(1):127-139
中国是个缺钾的国家,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钾肥。哈萨克斯坦的日良钾盐矿是一座大型钾石盐-杂卤石矿山,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滨里海盆地的东部边缘,紧邻乌拉尔褶皱带。含盐矿层为二叠系孔谷阶,矿体位于近南北向的日良背斜上,上钾盐层为2~3个钾石盐分层,下钾盐层为3个杂卤石分层。日良钾盐矿与滨里海盆地及乌拉尔褶皱带上的其他钾盐矿(如上卡姆钾盐矿)的沉积条件类似,同时拥有滨里海盆地及乌拉尔褶皱带上其他钾盐矿的特征,但具有独特的产生大规模原生杂卤石成矿条件,使得研究日良的杂卤石对研究滨里海盆地及乌拉尔褶皱带这2个重要钾盐成矿带的形成和演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The present kin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s, which enabled the formation of a collage of Altai terranes as a result of two collisional events.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collision of the Gondwana-derived Altai-Mongolian terrane and the Siberian continent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ysh–Terekta system of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s and later the Kurai and Kuznetsk–Teletsk–Bashkauss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s. The Late Carboniferous–Permian collision of the Siberian and Kazakhstan continent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 Irtysh and North-East sinistral strike-slip zones. The age of deformation of both collisional events becomes younger toward the inner areas of the Siberian continent.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amount of displacement of strike-slip faulting decreases from several thousand to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The width of the Late Paleozoic zone of deformation reaches 1500 km. These events deformed the accretion-collision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their primary paleogeographic pattern.  相似文献   
57.
杨成荣 《内陆地震》2005,19(2):175-180
分析比较了中国新疆昭苏6.1级地震序列资料和哈萨克斯坦科教部地震研究所提供的该次地震目录,通过补充哈萨克斯坦地震台网的地震资料,对2003年12月1日发生的昭苏6.1级地震及其5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此次地震的微观震中、宏观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巨型成矿带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概要介绍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巨型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典型矿床特征及成矿模型。矿山阿尔泰是世界上著名的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HMS)铜—铅—锌多金属矿富集区,已发现十几个大型和超大型矿床。VHMS型矿床形成于泥盆纪裂谷发育阶段,赋存于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和陆源碎屑沉积岩中。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主要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380~370Ma),部分为早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泥盆纪之后的大陆边缘俯冲、碰撞、岩浆热液活动,对裂谷阶段形成的VHMS型矿床进行不同程度的叠加改造。在早二叠世形成了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铌、钽、锂等稀有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59.
中国新疆及其邻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国琦  朱永峰 《中国地质》2006,33(3):451-460
笔者初步总结了中亚主要成矿带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新疆邻区矿带在新疆境内的可能延伸。研究者对新疆邻区成矿带的划分、成矿建造类型和特征的认识不断在变化,因此,笔者强调,在与邻区地质矿产对比时,必须系统了解其研究历史并力求在查明控矿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进行。此外,在中亚地区,与早古生代陆壳增生相关的成矿作用相当重要,而晚古生代的大规模成矿更多地表现为对已有成矿物质的继承、改造和新成矿物质的叠加,形成了多阶段成矿作用的复合,这些都属于中亚成矿域的特征,也是在对比研究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故认为在中亚成矿域中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环境可初步概括为以下6种:(1)夹杂于显生宙造山带中的众多前寒武纪地块,在其内部形成了重要的原生铀矿和稀有金属矿床;(2)形成于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晚期的科克切塔夫东缘和北准噶尔(境外)的别斯图贝、玛依卡因、捷克利等重要的金、铜多金属矿床;(3)在加里东和前加里东陆壳围限的环巴尔喀什湖地区,具有多个峰期和在空间上相互叠加或有一定迁移规律的成矿作用;(4)境外中天山地块南部存在一条重要的成矿带,代表性的矿种是Au-Cu-Mo-W,该成矿带线性特征明显并与一个活动延续的时间长达70Ma的巨型水热系统相关;(5)南哈萨克斯坦及其以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中的可地浸型铀矿及晚古生代超大型砂岩铜矿等大都形成于碰撞后的陆内环境,其成矿作用还可能与深部来源的成矿物质有关;(6)中亚的重要矿床大都产在有所谓大型“横向构造”与成矿带交叉的部位,造成呈串珠状分布的矿结。  相似文献   
60.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2004-03-14灾害性泥石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学报》2006,24(B10):209-2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