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1.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后型飑线”的一种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分析了1988年5月初出现于苏皖东部地区的一次飑线。下部深厚的辐合层与上部强烈的辐散层迭置为其存在空间;低层低空急流轴与θs e场高值轴几乎重合,使该空间不仅有丰富的能量贮存,而且有利于扰动动能释放;沿低空急流的重力波传播与高压后部回流冷空气前缘的重力波“相交处”,冲击力可能很大,飑线正在此处出现。  相似文献   
92.
Although seawater concentration of tributyltin (TBT) should decrease when the direct inputs from ship hulls will cease after the incoming world ban of organotin-based antifouling paints in 2003 or later, the TBT environmental issue will still be present for decades as contaminated sediments in shallow waters will be acting as a long-lasting reservoir for TBT and its degradation products. The lost of TBT to the atmosphere by volatilization has already been proposed as a part of its molecular motion through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but most recent calculated values of water-to-air rate of exchange of TBT (from 20 to 510 nmol m−2 year−1)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aerosols ejection to the atmosphere upon bubbles bursting, an important process for pollutants transport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this work,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measure the seawater-to-air flux of TBT mediated by bubbles bursting is described, and the influence of phytoplankton cells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exudates and culture weathering on flux rates was assess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BT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water to air via the ejection of droplets from bubbles bursting and that cell density strongly affected the transfer. Under a bubbling regime, the water-to-air flux (pmol TBT cm−2 min−1 level) is estimated up to 1000-fold the flux measured for the molecular diffusion and volatilization under static quiescent conditions. The surface microlayer acted as a transient boundary between the water column and the atmosphere where the dynamic of TBT accumulation has the same trend as the dynamic of TBT ejection. This physical transfer mechanism might be of high significance in nearshore environments, harbors, and shallow channels where clouds of bubbles generated in the wake of large shi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atmosphere/seawater chemical exchanges.  相似文献   
93.
We report observations at 0.56 and 2.2 μm of the Apollo asteroid 1976 AA made during its discovery apparition. We derive a 2.2-μm relative spectral reflectance (scaled to unity at 0.56 μm) of R(2.2 μm) = 1.5 ± 0.3. This 2.2-μm reflectance is not compatible with a carbonaceous surface composition. However, it is compatible with a wide variety of meteoritic types including ordinary chondrites, stony irons, and mesosiderites. Thus, 1976 AA may have a silicate surface similar to other Apollo-Amor objects.  相似文献   
94.
利用AREM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5年7月8日四川盆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AREM模式提供的不同降水方案、地表通量方案、地表辐射参数化方案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模拟,以及对该过程中西南低涡活动特征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各方案较好地反映了四川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对其东北部的强降水模拟存在较大偏差;各方案模拟的涡度场和流场分布决定了降水区域分布;采用降水的显式云微物理过程和大尺度饱和凝结过程模拟的降水强度、低涡强度和低空急流有一定差异,后者模拟的偏强,与实况更接近;不同地表通量过程和地表辐射过程对降水、低涡和低空急流的模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5.
大暴雨过程中与急流相关气块的三维运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陶祖钰  黄伟 《气象学报》1994,52(3):359-367
用48h三维轨迹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7月上旬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及其与高低空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暴雨区高空的气块来自高空急流的入口区,并穿过急流中心到达急流的出口区。雨区上空的辐散和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气块的减速运动相联系。低层的暖湿空气来自于SSW气流,并在低空急流中心的前方辐合上升。高空辐散所引起的低层减压使低空急流加强和低层暖湿空气的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96.
对有、无暴雨的两次华南低涡的流场与降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一次相似的带有暴雨的西南涡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华南低涡的流场结构特征和暴雨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97.
2000年7月西南涡暴雨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38,自引:31,他引:7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流核的向北传播导致雨区向北传播。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中-α尺度的低涡、切变线,沿暖切变线的强烈倾斜上升气流、中尺度正涡度以及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柱状结构,这些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而沿低空急流轴的狭长暖湿舌,其北部的干冷区构成的南北向能量锋区,以及较强的中低空不稳定层结是这次暴雨持续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8.
挖沟机是铺设海底管线的必备设备。论文对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挖沟机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根据整体稳定分析计算了挖沟机在不同工作形态所需要的牵引力。详细计算了(1)海流运动产生的作用力,包括拖曳力和举升力,海流的流动方向包括顺流、逆流和横流;(2)海底对挖沟机滑靴的阻力;(3)高压空气和高压水流对挖沟机机体的作用力;(4)牵引力;(5)海底土壤对机体的阻力(在挖沟机牵引速度大于挖泥速度时,引起的泥土对喷射管的阻力);(6)挖沟机的自重以及浮力。计算结果为挖沟机强度的校核及操作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西部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讨论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不稳定条件及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低涡、低涡槽前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有利于不稳定能量释放。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地面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为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条件;中尺度云团在暴雨区旋转停留近21 h,这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12-13日一次东北低涡产生的黑龙江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此次暴雪的发生机制及天气特点。此次降雪过程由地面气旋北上引发,高空低涡前部东风暖平流和槽后冷平流相遇形成暖锋锋生,低涡东北部产生暴雪。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作用和低层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雪过程提供增强机制。云系的发展、移动与降雪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大降雪出现在逗点云系顶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