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6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异常情况下大风的记录和编发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风要素的采集方法,对自动气象站FJ.TXT文件中记录的大风数据与Z文件记录的极大风速及其出现时间不一致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正确记录和编发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钟文亮  徐昕  息涛 《气象科学》2023,43(6):711-722
利用近20 a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大风和极端大风事件的统计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大风事件的发生频次最高,夏季最少;冬季大风事件的平均持续时间最长,夏季最短;但大风事件的平均强度无明显季节变化。极端大风事件的发生频次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冬季发生频次约为夏季的6倍、春秋的2倍,但平均持续时间和强度无明显季节变化。大风发生期间,南极对流层上层为单一极涡控制。在对流层中层,中低纬暖湿气流的向极入侵使得极涡破碎分裂,在中山站东侧产生高压脊,脊前冷空气下沉在地表堆积形成冷高压反气旋,其偏东气流在地形下坡风的作用下产生大风事件。上述环流特征在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从而导致大风事件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6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等,对风暴系统在华北中部加强发展为飑线并产生地面大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8月5日,在冷涡影响下,华北中高层有干空气渗透,具有条件不稳定层结,11:00天津订正探空CAPE高达3184J·kg-1,且低层水汽充沛,有利于雷暴大风和湿对流的产生。②风暴出流边界与华北中部地面辐合线合并,且东南部地面露点更高,是飑线系统在华北中南部强烈发展的重要原因。③高温高湿环境使得风暴向南传播,在西偏北的引导气流作用下,最终风暴向南偏东方向移动。④北京探空0~6km垂直风切变达到3.3m·s-1·km-1,气流在前侧上升后侧下沉,强垂直运动与强垂直风切变作用产生了强旋转,使飑线系统初期具有中气旋特征。⑤中层强辐合和风暴顶辐散产生强下沉气流,地面最大风出现在中气旋发展阶段和冷池合并阶段。  相似文献   
64.
以2014—2017年新疆铁路强风区逐小时风速监测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基于EC细网格二次建模和上游指标站2种大风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结合铁路部门、科研院所、气象部门联合在新疆开展的11次大风环境下动车组行车安全试验,建立起一套将大风精细化预报和大风环境下动车安全试验紧密结合的服务应用模式,该模式在兰新客专线大风条件下动车组行车安全试验的前期准备、进度安排、试验计划修订以及现场运行试验的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决策作用,也可满足行车调度和防灾应急指挥对气象信息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65.
杨澄  付志嘉 《气象科技》2020,48(5):675-684
利用WRF模式耦合Noah陆面模式和CLM湖泊模式,对2015年1月23日大理地区洱海盆地的大风天气进行模拟,对大风的发展期、强盛期和减弱期的三维动力热力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出了洱海盆地大风形成机制:在洱海盆地大风发展期,高空以西风为主,盆地中部上空1km高度处出现局地小气旋,地面以偏东风为主,高空偏西气流翻越苍山形成波动扰动,在背风坡侧形成空腔区和二次涡,低层形成了波不稳定区域,波不稳定区域发生波破碎,波破碎区域湍流运动活跃,把上层的能量往下传播。大风强盛期,盆地南北侧高空为两支西风气流控制,中部变为弱的辐散场,造成高空扰动,苍山东侧近地面浅薄逆温层消失,低空逆温层之上温度廓线几乎垂直上升,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高空动量向下输送。大风减弱期,高空西风减弱,扰动消失,湍流动能耗散,地面风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石河子一次低压大风天气的成因分析,发现“降压增温”是其前兆。前期降水,有利的垂直风场.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低压产生持续大风的关键,并提出今后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7.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地面实况资料,对2004年8月22日发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窄带回波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可为大风超短时预报提供较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8.
舟山群岛一次低压大风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淑琴  黄辉 《气象》2006,32(1):68-73
通过对舟山群岛一次低压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认为:地面的倒槽波动,加上高空的涡度平流、低层南北两支气流相遇形成的强烈的切变是地面低压能够形成并发展的关键。中低层的温度平流、降水凝结释放潜热维持上升运动,是低压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高空动量下传最终形成了地面的强风。  相似文献   
69.
密云水库入库径流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运用回归分析和多种曲线拟合方法,对密云水库近几十年来的入库径流时间系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入库径流总体上呈指数减少趋势,洪峰流量从绝对流量和所占比例两个方面都有大幅度的减少,而且洪水减少程度高于一般径流减少程度。同时,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对入库径流减少的影响较小,而流域内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入库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0.
丹东地区大风气候事实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松影  刘天伟 《气象》2007,33(8):97-103
选取1980-2005年丹东地区4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记录,分析了大风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丹东地区大风的一些气候事实.丹东地区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分3个阶段,1980-1991年正常偏少但波动较大,1992-1998年偏多,1999年以后明显减少;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以4月最多,其次是冬季,夏、秋季最少;大风最多风向是NNW,风向具有季节性差异;大风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沿海测站大风日数多于山区,且南大风日数居多.同时依据大风主要影响系统和天气形势特征,用天气学方法对大风进行了分型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