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7篇
  免费   818篇
  国内免费   1816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019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1331篇
海洋学   502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35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合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发现以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作为评价标准,土壤污染问题十分普遍,相当多的城镇区和工业区污染程度很严重,据此统计出的污染面积一般较大;而采用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根据土壤的应用功能不同进行评价,土壤中污染元素含量多属于相对洁净水平,以此统计的污染面积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992.
土壤酸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环境酸化是全球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壤酸化是环境酸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述了土壤酸化研究的进展,主要有土壤酸化的概念、表示方法、研究方法、土壤酸化敏感性、土壤酸化与元素淋失的关系等方面。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3.
994.
夏源  吴吉春  张勇 《水科学进展》2013,24(3):349-357
通过将经典时间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等待时间分布函数的尾部修改为指数型,推导出了改进时间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并提出有效的时空算子分裂数值求解方法。对两个理想算例和一个实际算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的时间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继承了时间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能模拟穿透曲线幂率型拖尾分布的优点,还可模拟穿透曲线尾部由幂率型转换到指数型的过程;特征时间λ、分数阶指数γ和两相容量比例系数β共同决定了运移行为。改进的新模型可以区分非均质介质中流动相和非流动相中的溶质浓度, 更细微地模拟非Fick溶质运移行为。  相似文献   
995.
于希贤 《地理研究》1995,14(4):85-90
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有关记载,发现公元163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87天中有57天是连续雨日.其中阴历八月八日至九月二十六日的48天中,下雨日数达43天.这是现代气象记录滇中高原从未有过的超常雨期.  相似文献   
996.
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改善的EVAD技术,从影响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大气动力学角度,详细分析了2006年2月6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850hPa“人”字型切变及地面气旋相配置是这次大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随着0.7~1.1km高度上中尺度逆切变的出现和4.8km高度上西南急流的建立并向低层扩展,风场辐合明显加强,辐合层加厚,从而为强降雪的出现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中尺度逆切变和西南急流存在的时间与强降雪出现及维持的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另外冷锋过境时风场辐合再次加强使得较强降雪继续维持。同时用改善的E-VAD技术计算了降雪不同阶段的大气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结果表明:中尺度逆切变系统和冷锋的出现均对应着明显的辐合和上升,辐合和上升又促使强降雪出现和维持,因而从大气动力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中尺度逆切变和冷锋的存在及其与强降雪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The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in space and time is an essential driver of many processes in natur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extent on the sub‐kilometre scale, despite many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s on this scale. A network of 13 tipping‐bucket rain gauges was operated on a 1·4 km2 test site in southern Germany for four years to quantify spatial trends in rainfall depth, intensity, erosivity, and predicted runoff. The random measuring error ranged from 10% to 0·1% in case of 1 mm and 100 mm rainfall, respectively. The wind effects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by the mean slope of the horizon at the stations. Except for one station, which was excluded from further analysis,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due to wind were in maximum ±5%. Gradients in rainfall depth representing the 1‐km2 scale derived by linear regressions were much larger and ranged from 1·0 to 15·7 mm km?1 with a mean of 4·2 mm km?1 (median 3·3 mm km?1). They mainly developed during short bursts of rain and thus gradients were even larger for rain intensities and caused a variation in rain erosivity of up to 255% for an individual event. The trends did not have a single primary direction and thus level out on the long term, but for short‐time periods or for single events the assumption of spatially uniform rainfall is invalid on the sub‐kilometre scale. The strength of the spatial trend increased with rain intensity.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any hydrological or geomorphologic process sensitive to maximum rain intensities, especially when focusing on large, rare events. These sub‐kilometre scale differences are hence highly relevant for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cting on short‐time scales like flooding or erosion.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during establishing, validating and application of any event‐based runoff or erosion model.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金昌市铜镍矿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金昌矿区不同区域土壤5~20 cm层中重金属各化学形态及活性态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化学形态迁移率不同,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平均迁移率分别为0.13、0.51、0.30和0.54。重金属总量和活性态(包括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迁移率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尾矿区土壤Cr总量迁移率较高为0.65,而其活性态迁移率较低为0.26,Ni与Cr迁移特征完全相反,总量迁移率为0.26,而活性态迁移率为0.67;农田土壤中Pb总量迁移率低而活性态迁移率高,Ni与Zn特征相似,总量迁移率高而活性态迁移率相对较低;大棚地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率均较低,Cu和Ni活性态几乎未发生向下迁移。可见,重金属的迁移与其化学形态分布关系密切,与重金属总量的迁移率相比,活性态迁移率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和潜在危害性。  相似文献   
999.
通过静态水培养实验探讨了凤眼莲对水中重金属离子铅、锌、铬的短期去除能力.实验表明:凤眼莲对这3种重金属的耐受能力和去除能力都是Pb(Ⅱ)〉Cr(Ⅲ)〉Zn(Ⅱ);pH值、凤眼莲生物量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对净化效果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凤眼莲对含铅水溶液有很好的净化效果,经过4天的培养,300g凤眼莲对4 L浓度为5—30mg/L的铅离子溶液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9%.因此,凤眼莲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方面具有很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00.
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里诺科重油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基本未开发的大规模重油富集带,它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边缘隆起带,总体是一北倾单斜,其上主要发育E-W向、NEE向和NE-SW向三组断裂,且以张性断裂为主,其中有一条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将奥里诺科重油带在平面上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其各自的构造特征不同.奥里诺科重油带之所以有这样的构造特征是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加勒比板块与南美板块发生斜撞等一系列作用有关的.本文在总结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特征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对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解释和油气藏的控制因素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