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4篇
  免费   843篇
  国内免费   1389篇
测绘学   838篇
大气科学   2214篇
地球物理   995篇
地质学   1158篇
海洋学   463篇
天文学   442篇
综合类   307篇
自然地理   39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e analysis of modal and normative composi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 is widely used for studying their sources and tectonic settings. The norm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of rocks in this study is formulated as a 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 and is solved by means of the simplex method. This enables both 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subtraction of a set of basic minerals from a rock sample represented by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SiO2...LOI}. Such an approach provides a more exact calcul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basic minerals in the rock. This mathemat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study two representative sets of sandstones and fine-grained rocks from a Meso- to Neoproterozoic marginal basin of southeastern Siberia (Uchur–Maya region, Yakutia) and a Pennsylvanian-Lower Permian uplifted continental block in Colorado, USA. The calculated normative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 Siberian sandston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modal compositions. These sandstones vary from K- Feldspar rich arkoses at the base of the sequence (the Uchur Group, lower Riphean) to quartz arenites or lithic sandstones and wacke in transgressive successions of the middle-upper Riphean. Arkoses and quartz arenites are dominant in Meso- to Neoproterozoic Siberia. These samples represent craton interior uplifted basement and quartzose, recycled orogen provenance of a stable craton in Rodinia. There are higher but consiste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compositions for the Pennsylvanian to Lower-Permian arkoses and quartz arenites (Sangre de Cristo, Belden, and Maroon Formatio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mineralogy may be due to uncertainties in the modes in the matrix and cement of the sandstones. This normative program should supplement modal calculations and provide better genetic constructions, especially in case of matrix-rich sandstones.  相似文献   
112.
Smoothing and Change Point Detection for Gamma Ray Count Da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mma ray detectors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natural radioactivity of rocks. For a number of boreholes drilled at a site the gamma ray detector is lowered into each borehole and counts of gamma ray emissions at different depths are recorded as the instrument is gradually raised to ground level. The profile of gamma counts can be informative about the geology at each location. The raw count data are highly variable, and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use of adaptive smoothing techniques and change point models in order to identify changes in the geology based on the gamma logs. We formulate all our models for the data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 of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and describe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Bayesian inference and model selection for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that improve on existing techniques. Application is made to gamma ray data from the Castelreagh Waste Management Centre which served as a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facility for the Sydney region between March 1974 and August 1998. Understand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is site is important for further modelling the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beneath the waste disposal area.  相似文献   
113.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效果的雷达探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盾构隧道的纵向力学与变形性态研究,尤其是盾尾壁后注浆效果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首次利用探地雷达方法,对上海某盾构隧道盾尾壁后注浆分布进行探测,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有效地探测隧道壁后的注浆分布,为隧道纵向力学变形性态的控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4.
一次梅雨锋降水系统三维风场双、三雷达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海光  王玉彬 《气象》2003,29(5):13-17
2002年,“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次启用三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对暴雨系统进行同步观测,作者使用MUSCAT技术对6月24日梅雨锋雨带上的一个中β系统进行了双、三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对比分析,表明大气中低层辐合线是此次暴雨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5.
一次强对流系列风暴个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54,自引:9,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2年5月14日19:00至21:00影响湖南常德地区的3个对流风暴的探测情况,其中两个为超级单体,一个为飑线。观测到了与超级单体相联系的中气旋和龙卷式涡旋特征(TVS)。上述强对流系统产生了地面大风、大冰雹和龙卷等强烈天气,与雷达的探测相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首次探测到了三体散射(TBSS)和龙卷式涡旋特征(TVS)这两个分别指示大冰雹和龙卷的雷达回波特征,并得到了地面报告的印证。  相似文献   
116.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福建夏季对流云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2001年和2002年7~9月利用福建省建阳市和龙岩市二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福建夏季对流云进行系统的观测.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实例分析得到不同类型福建夏季对流云的生命史、尺度、强度等特征;多单体合并对流云液态水总量最大,发展-成熟阶段平均值达4.8×109 kg,是福建夏季对流云中最重要降水云型;对流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高度层辐合辐散特点.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夏季南方对流云结构、降水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应用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风场作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2002年6月23日发生在安徽西部的一次暴雨过程,以有限的探空资料作为大尺度背景场,应用合肥CINRAD-98D多普勒雷达资料,通过准四维变分分析方法进行反演,获得了不易被常规探测到的中小尺度三维风场,由此分析了引起强降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指出暴雨中心位于风速切变的下方,同时上空也伴随辐合中心,以及正涡度极大值。分析结果表明,变分法是一种较为准确的从雷达资料中提取三维风场的方法。利用雷达资料反映中尺度天气系统,同时又加入大尺度的背景场作为基础,两者相互弥补,能较真实地反映实际天气状况。在气象预报中有效地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有助于研究更为细致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结构,而且也可为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提供准确的初始场。  相似文献   
118.
用雷达观测资料改进MM5初始场的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同时调整热力学和动力学变量,并考虑湿度与温度的变化相协调的初始化方法,引进雷达资料改善MM5模式的初始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处理的初始场,显著提高了模式对降水特别是甚短时(0~6h)降水的落区和量的预报准确率。其中调整热力学变量对改进降水落区预报比动力学变量的调整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9.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误差和资料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方位定位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利用概率分布法订正配对的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的方法。以2001年973“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期间获取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为例,比较了合肥、马鞍山和宜昌、荆州的两对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方位的改变对观测数据对比的影响;分析了这两对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测量误差引起的风场反演的误差。结果表明:两对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的空间位置和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合肥与马鞍山雷达的回波强度有一定差异,径向速度也有1~2 m/s的差异。风场反演的误差与风场的方向、大小、空间位置等有关。在两个径向速度夹角在40°~140°范围内,共面上的风场的反演误差在1~2倍的雷达探测径向速度的误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0.
HUBEX强化观测期雷达测雨在水文过程模拟中的应用(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区的淮河黄泥庄水文站控制的史河流域(805 km2)为研究区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栅格水流流向,构建数字流域及空间拓扑关系;然后,将阜阳雷达观测数据经过订正校准后作为研究区内每一栅格单元上的雨量输入,并在每一栅格上应用新安江模型构建产流模型;再根据每一栅格至流域出口断面-黄泥庄水文站的距离,运用Muskingum方法进行汇流演算,从而获得黄泥庄站的流量过程。计算结果显示,从1998年5月31日-8月3日的强化观测期内模型确定性系数为92.41%,其间4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85.64%、86.62%、92.57%和83.91%,高于应用地面雨量计观测的数据计算的结果。这说明雷达测雨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当它应用于水文过程模拟时优于地面雨量计资料,基于栅格的水文模型为充分利用雷达数据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