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4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2008年初云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王灵  朱勇  梁红丽  黄玮 《高原气象》2009,28(4):870-879
2008年1月下旬~3月上旬云南出现了一次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给交通、 电力、 通讯以及人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本文首先对云南高低层大气的异常状况及大尺度环流背景场特征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 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活动和云南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这次低温冷害过程主要发生在冷空气由北至南逐渐加强南压, 南支西风波动配合, 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下。同时, 云南区域的大气异常状态表现出了明显的高湿、 强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高层温度升高而低层温度降低。另外, 本文分析还进一步表明了2008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海水异常对这次云南低温冷害天气过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林美静  范可  王会军 《气象学报》2010,68(3):309-314
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变化是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子,弱的纬向风切变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文中将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MWS)定义为850与200 hPa的纬向风之差的绝对值,以研究MWS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区域的MWS有两个主要空间模态,第1空间模态表现为在15°N以南的热带西太平洋存在MWS东西向变化相反的两个区域,20°N附近的热带西太平洋MWS的变化与其以北海区的MWS的变化相反。第2空间模态表现为在热带太平洋140°E东、西的变化相反。研究了两个模态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发现去掉强ENSO信号后,第1模态不但与低纬度大气环流有关,而且还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有关,第2模态主要与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局地大气环流有关。另外,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有着密切联系;第2模态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83.
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2010,68(4):520-528
用时空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经、纬向风速和位势高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了波谱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经向风30—60天振荡(ISO)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经向风与纬向风和位势高度的30—60天振荡特征迥然不同,代表风场经向低频扰动的经向风ISO在副热带和中高纬度最为活跃,而在热带地区的活动十分微弱;北半球副热带85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在10—90天内(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1、周期为30—60天的波动上,而850 hPa经向风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4—6、周期为30—60天以及70—90天的波动上,上述3个物理量30—60天振荡向西传播的能量都强于向东传播的能量。一年当中,东亚到北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经向风ISO在东亚—西北太平洋与东北太平洋两个区域的活动最强,且在这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季节振荡,即东北太平洋的ISO在冬季最强在夏季最弱,而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的ISO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850 hPa经向风ISO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在东亚副热带区域其活动1958—1975年较强,1976—1990年明显减弱,而1991—2000年最强;其在ENSO发生期间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活动,但其强弱变化没有显著的定势,然而2—7年的带通滤波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ISO的年际活动含有较显著的ENSO信号,9年的低通滤波分析表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ISO的活动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反相关特征,而东北太平洋区域ISO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4.
近30年羌塘自然保护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周边6个气象站1978~2007年30年数据,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温度、积温、降水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年平均最低温度都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全球、全国平均水平;≥0℃积温、≥5℃积温呈增加趋势,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降水的区域特征明显,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5.
登陆中国大陆、海南和台湾的热带气旋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资料信息化结果的分析表明:信息化登陆资料效果是良好的.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在大陆、海南和台湾登陆的3类热带气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繁的地区为台湾东部沿海、福建至雷州半岛沿海和海南东部沿海;台湾东部沿海和浙江沿海部分地区是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大的地区,平均登陆强度达到台风级别,其中台湾南端的平均登陆强度为最强,达到强台风级别;5-11月为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季节,集中期为7-9月,8月最多;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主要集中在热带低压-台风,尤其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对于全部大陆、海南和台湾三地,50多年来登陆热带气旋频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但只有登陆海南热带气旋的减少趋势是显著的;而所有登陆风暴(含以上强度)频数均无明显增多或减少趋势.总体而言,登陆大陆的TC最多、初旋最早、终旋最晚、登陆期最长;登陆海南的TC居中;而登陆台湾的TC最少、初旋最晚、终旋最早、登陆期最短.从登陆方式看,登陆一地的TC最多、登陆两地的TC次之,分别占总数的79.2%和20.6%,仅有1个TC登陆三地.在登陆两地的TC中,经台湾登陆大陆的TC频数最多、强度减弱最快,经海南登陆大陆的TC频数次之、强度减弱较慢,经大陆登陆海南的TC频数排行第3、强度减弱较快.  相似文献   
86.
选用河北省143个气象台站1975-2004年10 m高年平均风速资料,以及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根据人口增长、台站迁移、仪器高度变化、台站微观环境变化等影响地面风速变化的台站历史信息,把所有气象台站分为4类,并分别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绝大多数台站风速变化呈减小趋势;城市化进程、台站观测环境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地面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产生了影响,其中台站所在城镇城市化程度是风速减小趋势不可忽略的原因,其影响程度约在1/4左右;台站观测环境因素中观测场附近微观环境变化对风速减小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超过了区域背景风速减小趋势.台站观测环境因素对风速资料序列均一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至少有1/3的平均风速序列非均一性断点是由观测环境变化产生的.  相似文献   
87.
宁夏地表湿润状况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1961-2004a宁夏23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宁夏区域平均及不同区域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最后,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近40a来宁夏年地表湿润指数总趋势是下降的,即地表在变干;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1970s末期以前的冷湿期,1970s末至1980s中期的冷干期,1980s中期以来的暖干期;宁夏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秋季;宁夏年、秋季地表显著变干的中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的北部;冬季南部山区存在显著变湿趋势,春、夏季各地均无显著干、湿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8.
江苏省四季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张静  吕军  项瑛  肖卉 《气象科学》2008,28(5):568-57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些年江苏省气温明显升高,使得江苏省四季的起止时间和长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多种季节划分方法,根据江苏省的气温分布特点,定义了适用于江苏省的四季划分方法.通过分析四季的变化,结果显示:(1)江苏省四季分明,且南北有明显的差别,就全省常年平均而言,冬季最长,其次是夏季,秋季和春季长度很相近,秋季略短.(2)过去几十年里,江苏省各地区各季节的长度和起止时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这种变化速度明显加快,最主要的变化特点为:春季发生的时段向前移了近10d;夏季明显变长,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秋季的发生时段整体向后移;冬季明显缩短,特别是结束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89.
广西2007年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广西全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平均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多。年内出现近十年少见的春季"倒春寒"以及暴雨洪涝、干旱、高温天气、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等天气气候事件。除干旱较常年偏重、高温天气较常年偏多外,其它灾害属正常到偏轻年份。气候对农业、旅游业的影响属正常稍好年景,对人体健康、交通运输、盐业的影响属偏好年景,对水电的影响属偏差年景。  相似文献   
90.
The third millennium BP crisis of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is not sufficiently understood. The low resolution of most pollen profiles and a large plateau of the calibration curve aggravate the exact dating of the event, and its causal climatic parameters are debated. We 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profile from the swamp site Nyabessan in the southern Cameroonian rainforest, covering the period 3100-2300 cal yr BP. Between 3100 and 2500 cal yr BP, the climate was favourable for a regional evergreen forest with Caesalpiniaceae and Lophira and a local Raphia swamp forest. Around 2500/2400 cal yr BP,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mature forest and swamp forest taxa and an increase of pioneers indicate that the rain forest was seriously disturbed and replaced by secondary formations. The dominance of Trema orientalis, a pioneer well adapted to seasonal desiccation, points to a much more accentuated seasonality after 2500 cal yr BP, which seems to be linked to a southwards shift of the ITCZ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months. We propose that the rain forest crisis between 2500 and 2200 cal BP created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farming and paved the way for a major expansion of Bantu speaking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