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51.
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以奎屯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是干旱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水平、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城市内部用地合理性、城市土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五个方面,选择2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及线性加权函数建立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以奎屯市为例,对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2.
353.
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的调查资料,一年四季分析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该海域DIP表层年平均值为0.054mg/L,底层年平均值为0.53mg/L,DIN表层平均值为1.20mg/L,底层平均值为1.03mg/L;采用近海海域水体潜在性富营养化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伶仃洋海域营养化水平基本上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至III级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354.
Long-term global emission scenarios enable the analysi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by providing insight into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s and linking these different climate research elements. Such scenario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limate change literature informing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s (IPCC) Assessment Reports (ARs) and support policymake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emission scenarios, since 1990, by focusing on scenario critiques and responses a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We focus on the issues raised in the critiques and the possible impact on scenario development. The critique (280) focuses on four areas: 1) key scenario assumptions (40%), 2) the emissions range covered by the scenarios and missing scenarios (25%), 3) methodological issues (24%), and 4) the policy relevance and handling of uncertainty (11%). Scenario critiq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since 2000. Some areas of critique have decreased or become less prominent (prob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 convergence assumptions, and economic metrics). Other areas have become more dominant over time (e.g., policy relevance & implications of scenarios, transparency,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NETs) assumptions, missing scenarios). Several changes have been made in developing scenarios and their content that respond to the critique.  相似文献   
355.
本文基于NOAA再分析逐日降水数据和22个CMIP6模式的降水模拟数据,选取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从气候态和相对变率两个角度对CMIP6模式在中亚地区极端降水方面的模拟能力开展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气候态方面,中亚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其东南部山地迎风侧降水偏多;多模式集合对SDII(简单降水强度)和CDD(最大无雨期)模拟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43%和0.45%,对PRCPTOT(年总降水量)、R1mm(有雨日数)、Rx5day(最大连续五日降水)和CWD(最大雨期)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高估,且在中亚东南部高海拔地区误差偏高。在相对变率方面,多模式集合模拟的中亚极端降水的相对变率偏小,其中对CWD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好,平均误差为-4.78%;对R1mm的模拟效果最差,平均误差为-36.16%。模式间进行比较,TaiESM1、EC-Earth3-Veg-LR和GFDL-ESM为22个CMIP6模式中模拟能力最好的前3个模式。  相似文献   
356.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126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次数随着持续天数增多呈明显减少趋势,决定系数达0.89。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发生6次特强区域性干旱过程、19次强区域性干旱过程、38次较强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余63次为一般区域性干旱过程,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综合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形态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现“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的分布特征,且总体呈现“西北部增多、东南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干旱日数与干旱受灾面积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0.66。由典型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可知,干旱综合强度指数与干旱站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干旱综合强度指数越强,各等级干旱站数越多;各地干旱日数的多少与干旱受灾面积的大小也较为一致,干旱日数越多的地区,干旱受灾面积越大。总体来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及评估结果与干旱灾情较为吻合,能较好地识别出区域性干旱过程,并可从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干旱综合强度等多角度对干旱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