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9805”钱粮湖农场龙卷风现场地物破坏形态出发,系统绘出了龙卷风的时空分布、强度特征;探讨了该地龙卷强风暴形成的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独特性;联系历史教训对提高民用建筑抗风力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决策防御建议。  相似文献   
22.
龙卷风的风强分析与极值推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1955-1997年影响盐城市的龙卷风资料,按富士达F等级定义龙卷风风强分类级别,对盐城市受袭击点的破坏程度进行风强分级,并分析各个时段龙卷风风强等级的频数。应用耿贝尔极值分布理论,对影响盐城市的龙卷风风速极值进行统计推断,获得1%风险度龙卷风风速极值,以及各种特定重视期间的极值。  相似文献   
23.
龙卷风的漏斗结构理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卷风是大气中风速和垂直速度极大的小尺度系统.本文用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黏性力三力平衡的柱坐标(r,θ,z)下的大气动力和热力学方程组,求龙卷风的三维速度场(vr,vθ,vz),从理论上绘制出龙卷风的三维漏斗型结构.充分说明龙卷风由涡旋流和急流这两种流叠加而成,涡旋流是由惯性离心力造成的,急流是由水平辐合辐散而引起的强对流.龙卷风是在极端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4.
天气雷达作为龙卷风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具有超高时空分辨率的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系统,较好地捕获并提前预警龙卷风。以2022年6月19日07时发生在广东佛山南海的一次龙卷风为例,详细剖析龙卷生消及雷达监测预警过程。借助雷达智能预警软件,利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双偏振量和超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实时反演三维风场和分析龙卷碎片(TVS)特征,能够显著提高龙卷风监测预警水平。实例表明,本次成功地提前18分钟预警龙卷,进一步说明了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在强对流天气探测方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5.
上海一次龙卷风过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永林 《气象》2000,26(9):19-23
在分析环流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风廓线仪探测资料对“990 90 6”龙卷风作了较为详细的物理剖析。分析发现 ,途经上海市的 990 9号热带风暴的残留涡旋由于西风槽的切入 ,动量迅速增大 ,形成中尺度强对流辐合云团 ,其中生成了 4个龙卷风暴。龙卷风暴在成熟阶段其环境气团的低空暖气柱逆温结构十分明显 ,垂直测风突然逆转了 36 0°。沙氏指数 SI小于 - 6℃ ,气层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26.
为综合评估卫星和天气雷达在2016年6月23日盐城龙卷风期间的强降水过程的降水估测精度,以国家级雨量站观测数据为基准,结合相关系数(CC)、相对误差(RB)、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分级评分指标,利用S波段的天气雷达定量降雨估测产品(RQPE)和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多卫星融合产品(IMERG_FRCal,IMERG_FRUncal,IMERG_ERCal)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雷达和卫星的累积降水量与雨量站的空间相关性很强(相关系数大于0.9),基本上能捕捉到整个降水过程的空间分布。降水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北部,但卫星高估了江苏省东北部强降水中心的降水量;对于小时时序区域平均降水,卫星高估了降水,而雷达低估了累积降水量。综合降水中心区域分析,IMERG的强降水区域降水量与雨量站的时间序列的偏差显著;RQPE在降水峰值达到之前及峰值之后与地面雨量站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对降雨量峰值有明显的偏低。RQPE能较为准确地在时间上捕捉到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但对于大雨及暴雨的估测能力不佳;RQPE的POD、SCI值都远远高于IMERG, FAR也较小。IMERG几乎未能监测到强降水的发生。总体上,RQPE对此次龙卷风强降水量的估测表现优于3种IMERG产品,特别是在捕捉强降水区域的空间分布方面,但对于强降水的估测能力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7.
龙卷风生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角动量守恒原理,对龙卷风生成机制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对龙卷风的移动路径预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前一阵子听新闻,说美国又有人拍摄到了龙卷风的清晰视频影像,然后新闻里放映了一小段视频,那连接天地间的风柱蔚为壮观。其实我对龙卷风还算比较熟悉,倒不是亲眼见过或者经历过龙卷风(超小规模的龙卷风倒是真见过几次),而是多次在影视作品中看到。  相似文献   
29.
不稳定能量参数在一次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NCEP/NCAP再分析资料,运用MM5V3.7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4年7月12日17时30分前后发生在江苏南通的一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龙卷)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南通上空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不稳定层结中。干冷空气侵入与边界层暖湿气流强烈辐合,大量能量释放造成了本次龙卷的发生。运用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最佳对流有效位能IBCAPE、对流抑制能量ICIN、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INCAPE、能量—螺旋度指数,刚和强对流天气威胁指数/SWEAT等不稳定能量参数。通过分析上述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在南通上空的时间分布,发现它们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一定反映。  相似文献   
30.
通过气象站记录、灾害大典、气候影响评价等多种途径,收集到湖北通山核电站周边300km×300km区域范围内1956-2000年龙卷风资料,对龙卷风的时间分布和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卷风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一年中主要集中在夏春季,以7月、4月最多;一天中,午后至傍晚最多;龙卷风平均持续时间为17min;近45年,1976~1985年这10年中龙卷风出现最频繁;龙卷风出现时,蒲福风力等级一般在10级以上,平均12~13级,最大17级,富士达风力等级平均F1级,最大F3级,风速约70m·s^-1;龙卷风从NW→SE向移动的频次最多;龙卷风影响宽度一般在0.5km内,平均带长为10.0km;龙卷风灾害呈并发性,主要是风灾,往往伴有冰雹、暴雨、雷击及飞射物,使灾害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