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590篇
测绘学   255篇
大气科学   189篇
地球物理   537篇
地质学   1313篇
海洋学   662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30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联合玉屏风散对烟雾暴露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GR)、去乙酰化酶2(HDAC2)、p65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香烟暴露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模型组以含2%二甲基亚砜的无菌水灌胃,治疗组以金匮肾气丸合玉屏风散灌胃,对照组以地塞米松灌胃。观察大鼠肺脏组织病理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GR及p65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HDAC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8、TNF-α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气道及肺泡的结构变化与COPD肺组织病理表现相符。模型组大鼠HDAC2降低,治疗组以及对照组的表达量则有所回升。大鼠GR蛋白、p65蛋白表达量以及IL-8、TNF-α水平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及长期慢性气道炎症均有可能使GR、HDAC2降低,导致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现象,补肾益气法能提高GR蛋白、HDAC2表达,改善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同时其也可改善COPD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沈斌 《地理教学》2007,(8):9-12
如何应对地理新课程实验带来的各种挑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教师专业自觉的意识和能力。著名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将专业自觉定义为:“一种借助或无需借助他人帮助的、由个体自己引发的以评价自己学习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鉴学习结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3.
深部碎屑岩储层溶蚀作用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汉成  徐珍 《地质学报》2007,81(2):212-219
结合渤海湾深层天然气勘探实际,选用渤海湾盆地深埋储层的长石砂岩和灰质长石砂岩,配制与地层有机酸组分相近的反应液,模拟开放-半开放条件下,晚成岩期有机酸溶解作用。通过样品定位对比分析,结果证明:①乙酸对碎屑岩颗粒,特别是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白云石溶蚀过程中,Ca、Mg、Na、K离子优先释放,Al、Si离子释放较慢。②扫描电镜定位对比分析表明,在实验模拟的高温、开放成岩环境下,乙酸优先溶解方解石,方解石溶出速度大于白云石;钠长石比钾长石更易溶解。③溶解试验反应161h后,孔隙度平均提高2%~3%,证实了乙酸可提高深部储层的次生孔隙空间。溶解量的大小与矿物中可溶物质含量有关(特别是方解石、长石、白云石的含量有关)。④X衍射、能谱分析和扫描电镜资料证实,溶解沉淀物为硅质、铝硅酸盐沉积物,呈块状、粒状产出。由于沉淀时间短,其晶形较差,而且随着反应时间增加,沉淀物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994.
谢然红  肖立志 《地质学报》2007,81(2):280-284
温度是影响核磁共振弛豫的一个因素。目前国内各实验室所做的核磁共振实验测量大都局限在室温下,实验温度与地下储集层温度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研究温度对流体及饱和流体岩石的核磁共振弛豫的影响,提高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精度。本文选取自由水、不同粘度脱气原油、饱和水以及饱和变压器油的储层贝瑞砂岩和储层碳酸盐岩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变温实验,测量温度从25℃变化到90℃。结果表明:自由水和原油的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饱和水贝瑞砂岩和碳酸盐岩核磁共振弛豫的影响不同,饱和水贝瑞砂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饱和水碳酸盐岩横向弛豫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无论是饱和油的贝瑞砂岩或是饱和油的碳酸盐岩,其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对核磁共振弛豫的影响,会造成室温下得到的横向弛豫时间截止值(T2cutoff)与储层温度下的实际值有偏差,影响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和渗透率的计算结果,建议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解释及应用时应考虑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沉积盆地超压系统内油气的生成与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七林  孙永革 《地球化学》2007,36(4):375-382
沉积盆地内的超压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半封闭体系,与油气生成、保存关系密切.超压系统内矿物介质、有机质、水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有效应力对有机质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揭示了超压对有机质演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具体表现在:(1)压力的影响程度是有机质演化程度的函数;(2)超压/压力效应对有机质演化发生显著影响需要达到某一最小值,即门限值;(3)在有机质演化不同阶段发育的超压对生烃的影响不同;(4)同一超压系统内,不同类型有机质对超压的响应具有差异性.迄今,已经建立了超压/压力对有机质演化影响程度的定量化模型,包括化学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模型两类.化学动力学模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压力影响的阀值、指前因子和活化能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相对而言,热力学模型似乎更简单、易用,但其可靠性和普适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由于异常高压对超压系统储层内原油的热裂解反应具有抑制效应,有利于深部高温高压储层内液态烃的保存,因此,含油气盆地深部高温高压地层已成为一个较为有利的石油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96.
沉积型铀矿的形成与有机质存在密切联系。实验模拟研究表明:芳香有机酸在弱酸到弱碱性条件下很容易和铀酰根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它能通过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多种配位形式和铀形成配位键。此结果验证了前人的一些结论,并直观地展现了有机质的主要官能团与铀离子在溶液中的一些迁移形式。模拟实验结果也显示了烃类在水热条件下对铀成矿的还原作用,它能将六价铀还原成四价铀而沉淀下来。  相似文献   
997.
用正交实验探讨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浓度为60%,回流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h的条件下,银杏叶提取效果最好;并分别用Al3 和红外光谱法对提取物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检测。该实验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行性强,为后续精制工艺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98.
杂卤石矿地浸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难溶含钾矿物杂卤石的柱浸实验模拟石溶浸过程分析发现,采用CaCl2溶液作溶浸剂,其溶浸剂浓度、淋洗速度、矿石粒度、浸滤路径等因素对K溶浸率及溶浸速度均有影响,当矿石粒度为1 mm和5 mm时,钾浸出率分别可达到80%和70%以上,溶浸剂浓度增加,可提高钾的浸出率,但CaCl2浓度高于5%后,效果不明显。淋洗速度增大,虽可提高钾的浸出率,但同时浸出液中钾的富集程度有所降低,以4.5 ml/h~10 ml/h为佳;增加渗滤路径长度可同时提高钾的浸出率和富集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杂卤石溶解过程受固相层扩散控制,溶解反应过程较好地符合“收缩未反应核模型”的固相控制动力学方程1-(2/3)α(1-α)2/3=(2MD′c/bργ02)t。研究结果为地浸开采深埋藏杂卤石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应用于金属矿勘查中的地面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金属矿地震勘探中,反射地震是一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技术,为更有效地探测与金属矿有关的局部不均匀体,我们利用了地面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这里结合模型实验和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实例,论述了地面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非水溶相液体运移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军  杨建  田亮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997-1004
进行多孔介质中非水溶相液体(Non 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运移的微观机理研究,微观孔隙网络模型实验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网络模型实验,获得对NAPLs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更深入的认识。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测量、孔隙网络模型制作、NAPLs运移网络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4个方面评述了该方向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测量孔隙结构方法、图像刻蚀技术、可视化测量实验数据方法等有力地促进了本实验研究的发展。分析了孔隙网络模型实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孔隙网络模型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