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刘唐生 《地学前缘》2002,9(2):464-464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段 ,山峻河窄 ,水流湍急 ,水量充沛稳定 ,是我国西北水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地段。已经修建和正在规划修建的梯级电站大多座落于黄河的高山峡谷之中 ,而这些区段往往是崩滑灾害的多发区。显然 ,崩滑体的稳定性与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密切相关 ,一旦失稳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它们形成的原因 ,掌握规律 ,评价其稳定性 ,是工程技术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黄河上游广泛发育的崩滑体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 ,由静到动 ,由动到静的过程。只有掌握它们形成的内在规律 ,才能防患于未然。影响坡…  相似文献   
22.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总被引:170,自引:8,他引:170  
黄河上游地貌和新生代地层研究表明,30~3.4Ma是一个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和红色盆地广泛发育的时期,形成分布很广的夷平面,即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上有风化壳及古岩溶残留。3.4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抬升,主夷平面被分割、解体,盆地中红色碎屑建造强烈变形,开始以扇砾岩为主的内陆磨拉石沉积。其后,在2.5Ma和1.7~1.66Ma相继发生强烈隆升,青藏高原地貌总轮廓形成,黄河现代水系格局出现,总称之为青藏运动(A,B,C三幕)。随后,黄河及其支流发育一系列阶地,记录了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黄河溯源侵蚀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3.
黄河上游的阶地与水系变迁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杨达源  王云飞 《地理科学》1996,16(2):137-143
黄河上游于贵德盆地和共和盆地中有7级阶地,再往上游方向存在阶地级数递减的趋势。共和盆地中还有3级古黄河阶地,黄河上游水系是通过一级级河流袭夺相继贯通的,共和盆地与贵德盆地间的黄河古道始于中更新世末期,龙羊峡河段始于60ka B.P.前后,玛多与唐乃亥 间的峡谷河段是20ka B.P.才贯通的。  相似文献   
24.
25.
利用1967~2016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5个气象站观测气象站的逐日地面降水和气温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距平、Mann-kendall 时间序列突变及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不同类型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年均气温以0.459℃/10a趋势显著上升,上升速度低于全国其它地区,且在2002年气温发生突变后升温加剧;(2)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夏季小雨量和小雨日数的减少引起;(3)在2002年气温突增后,强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加,且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波动幅度也明显增大,这可能预示该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在增加。降水日数的贡献率增加,增加明显的是中雨日数和小雨日数,分别增加了1.1%和1.7%。  相似文献   
26.
通过两个时像的对比解译、调查验证和研究,表明长江-黄河上游源区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10年中,沼泽湿地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自然和人为综合因素的长期作用,使本区沼泽湿地处于萎缩状态。  相似文献   
27.
李瑞林  韩学军 《水文》2007,27(1):72-74
飞来峡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高道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受回水影响严重,中低水流量测验整编变得相当复杂。用上游站水位法进行中低水流量测验整编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为具有相同条件下的水文站流量测验整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利用采自阿尔泰山南坡额尔齐斯河上游森林6个采样点的低海拔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 Ledeb)树轮样本,建立6个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的特征参数及对气候的响应发现:(1)可可托海北(KKT)年表包含的气候信息最多,其次是塔里德萨依(TLD)年表。(2)6个标准化年表及区域年表(HEC)与临近的富蕴气象站与生长季及生长季前期的降水呈正相关,与上年7月到当年6月降水量相关最高达0.755,该研究结果与新疆天山山区云杉对气候的响应完全一致。降水是森林下限西伯利亚云杉树轮宽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3)海拔相对较高的协特克阔依汗(XTK)和KKT年表除与其它年表具有对降水相同的响应特点外,还与当年8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4)区域年表树轮宽度指数经历了9个偏高时段和8个偏低时段,揭示了该地区降水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29.
2009年是全球黄金产量开始复苏的一年,世界产金量实现9年来首增,而2008年全球黄金产量为12年最低水平。由于资金、技术、矿床等条件各异,各国情况也大不相同。最近,部分世界黄金生产大国先后公布了2009年的黄金产量数据。  相似文献   
30.
河型转化是河流演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综合反映,具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生产的双重价值。以嫩江干流上游(以下简称嫩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和地貌、气候等资料描绘了1985—2020年嫩江上游的河流形态特征,分析了河流类型、河型转化控制因素及河型转化模式。研究表明:(1)嫩江上游整体为稳定的河流且稳定性先增后减,顺河流方向发育三种河型——低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Ⅰ)、高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Ⅱ)、低坡度较稳定的网状河(河段Ⅲ);(2)构造活动微弱是河流稳定的前提,气温和降水变化量是稳定性变化的控制因素,且气温变化量的贡献率更大;(3)河段Ⅰ转化为河段Ⅱ的控制因素为断层和冻土,土壤起协同作用,河段Ⅱ转化为河段Ⅲ的控制因素为地形和河流边界岩性,土壤、植被起协同作用;(4)嫩江上游的河型转化是一种流域尺度内构造运动限制的中纬度半湿润-湿润区山地曲流河向平原网状河转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常见于东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