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31.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迷山组是一套厚 3 3 0 0m的碳酸盐岩地层 ,其中广泛发育叠层石生物层及凝块石生物丘。这些生物层及生物丘与潮坪相白云岩和砂泥质白云岩一起构成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 ,将其命名为“迷山旋回层”。这些旋回层常由泻湖相白云质泥页岩覆盖 ,在其顶常发育古土壤层 ,由此而表明迷山旋回层的界面多为瞬时暴露间断面。根据迷山旋回层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 ,可在迷山组中识别出 2 6个Ⅲ级层序 ,它们还可进一步归为 6个Ⅱ级层序。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和Ⅲ级层序的大致形成时限 ,在露头发育良好的迷山组中上部共识别出 62 6个旋回层 ;考虑到迷山组的总体厚度 ( 3 3 0 0m)及其大致的总体形成时限 ( 10 3± 2 0Ma左右 ) ,可假定迷山组沉积期的总体地壳沉降速率为 2~ 4m/ 10万a。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 ,运用费希尔图解来估算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632.
基于MTSAT卫星的我国东部沿海雾区的自动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希  胡秀清 《台湾海峡》2008,27(1):112-117
本文综合运用可见光反射率阈值法,3×3像元空间一致性检测法,红外亮温阈值法及双通道差值法,建立全天候海遥感监测算法,并利用MTSAT卫星资料,对2006年4~5月间我国东部沿海海进行个例监测试验,并进行卫星图象的目视真实性检验.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实现云自动分离.在夜间,能有效分离低层云和晴空像元;当出现逆温时,仍可以被有效地判识出来.  相似文献   
633.
利用小平岛观测站1993~2002年10年季(4~7月)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小平岛海区的气候统计特征;采用0-1时间序列周期分析的方法,对的持续时间进行了讨论;利用双向差分模式建模,并进行外延,预报未来出的日期,结果较为理想.作为该海区的短期预报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634.
蓟县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质岩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岩石学和沉积学方面对蓟县迷山组硅质岩沉积序列的研究表明,蓟县迷山组硅质岩沉积为典型的风暴沉积.蓟县迷山组广泛发育风暴沉积,在硅质条带状白云岩中发育的硅质砾屑具奇特的菊花状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成岩作用后期,在岩石尚未完全固结成坚硬的岩石时期,遭遇风暴破坏,将原有的水平层理打碎,继而被风暴流搅起,风暴流的涡动使得岩石碎片或直立,或呈发散状,后经成岩作用保留了这种构造形态,与上下岩层形成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通过野外与镜下观察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得出,蓟县地区迷山组硅质岩来源于海底热水活动.风暴硅质岩有两种沉积环境,对于异地搬运再沉积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为潮上坪低能环境,即开阔台地中的泛溢沉积;而对于原地型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应该是潮间带,因此推测其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岩台地前缘斜坡.  相似文献   
635.
基于2018—2020年长江沿线26个自动气象监测站的逐5 min能见度监测数据、重庆海事管辖水域资料和长江航道基础地理信息,利用K-Means、DTW、PCA等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长江重庆航道情的时空分布、时序形态等特征。结果表明:长江重庆航道情过程高发区域是涪陵-忠县水域,长寿及上游水域次之;江面情过程较高频率出现在夏季的6月、7月,冬季较之偏少,大部分的情过程时长均在1 h内,多在夜间生成及结束;不同时间长度的情过程具有不同的时序形态特征,当时长不足27 h时,主要表征能见度下降过程的信号,超过27 h的过程则主要表征能见度回升阶段信号,“象鼻形”先期振荡信号随着情过程时长的加大而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36.
利用榆林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16—2020年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榆林地区的变化特征及地面气象条件。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各等级中强浓出现时数最多,特强浓鲜少出现;各等级都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多出现于秋季,10月最多,日变化呈单峰型,07:00前后达到峰值。(2)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大和浓主要出现在东南部的吴堡、绥德、清涧等地,西部的定边、靖边出现最少,强浓和特强浓主要出现在东南部的绥德、米脂等地,北部的府谷次之。(3)大和浓天气过程持续时间短,大多为1 h,强浓一旦生成,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散;主要在夜间到凌晨生成,在日出后消散,强浓的生成和消散时段均比大和浓偏早且集中。(4)强度越强,对应地面相对湿度越高,温度露点差越低,气温和露点温度的降幅越大,风速越小;在地面各风向均可出现,但较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5)强浓由于发生时数多、持续时间长,是榆林市影响最严重的大天气,95%强浓出现条件为相对湿度大于95%和温度露点差小于1℃,风速基本小于2 m/s,这对强浓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37.
运用毫米波雷达探测对2017年4月15日夜间造成低能见度天气的降水-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水平分布特征分析得出该降水-过程空间尺度约为15 km,雷达回波强度范围为-20~25 dBz.对该过程的垂直结构进行分析后显示,此过程经过时,近地面经历了由降水到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对雷达径向速度的分析显示过程的主体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638.
根据桃仙机场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对2014-2021年桃仙机场的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统计时段内桃仙机场年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7-9月是的重点高发期,3-6月则是的低发期。平均起时间为02-05时,平均散时间为06-11时并表现出由冬至夏变早,由夏至冬变晚的规律。桃仙机场浓占比最高,其次是强浓,同时研究发现最低能见度与持续时间具有较好的幂函数相关性。要素分析指出风速为2-3 m·s-1时有利于的发生;春季起应重点关注本地水汽含量的增加,散则与升温密切相关;夏季起具有突发性,散时转风概率较小;秋季强度大,应重点关注系统性影响;冬季起时风速会有所减小,散时要重点考虑冷空气的介入和湍流混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9.
朱丽  张庆池  王琴  刘俊 《气象科技》2022,50(2):243-253
2020年1月12—15日江苏泰州发生了一次较强的〖CD*2〗霾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及空气质量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演变特征、成因、气团后向轨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日变化特征,霾期间对应的PM2.5和PM10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相较于略高,这与大造成的湿沉降有关。此次东路冷空气对泰州影响较弱,前期易造成污染物在本地聚集。夜间至清晨相对湿度90%以上,风小,弱的垂直交换为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热、动力条件。白天相对湿度减小至80%,风速增至2 m〖DK〗·s-1,此时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转换为霾。13日900 hPa以上暖平流增强,边界层内逆温和90%以上相对湿度的存在,使得和霾均加强至最强。此外,分析气团的后向轨迹特征发现,霾天气期间500 m以下气团稳定少动。14日500 m以上清洁气团向低空补充,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霾减轻。15日傍晚,风力增强并伴有降水出现,〖CD*2〗霾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640.
利用青岛观象台地面观测资料、近岸海表温度和历史天气图,采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青岛冬季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冬季年平均为12天,占全年日的22%,有明显的年及年代际变化特点;通常夜间开始增多,上午07—08时出现频率最高,中午后逐渐减少,15时达最低值;持续时间平均为7小时23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