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6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41.
利用历史观测资料,找出来宾地区各站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表明:来宾地区的日呈逐年上升趋势,月变化特征表现为单波谷型,其出现与前期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云量、风速、露点差等关系密切,且临江(河)的测站较其他地区易出现.  相似文献   
542.
通过分析与液态降水生成的天气条件、特征、降水云层,结合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判断记录中的液态降水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543.
利用首都机场1998-2005年每小时观测数据和NCEP/NCAR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首都机场发生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合成分析了首都机场大形成、持续和消散阶段天气形势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首都机场1998-2005年的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夏季、秋季出现轻天气过程多;秋冬季节是首都机场大的高发期。首都机场轻与大的日变化特征有明显差异。轻过程的日变化特征明显,在13时(北京时间,下同)达极大值,从20时至次日9时能见度较差。能见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的变化有很好的负相关。大过程中各要素日变化不明显。对1998-2005年大天气过程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形成、持续和消散阶段的850hPa形势场均是“一槽一脊”型。大形成和持续阶段的地面形势场是鞍形场或均压场,大消散阶段的地面形势场是完整的高压前部。在形成阶段,北京受弱暖脊控制,无明显冷暖平流,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辐射降温作用和水汽在近地面层的积聚;在持续阶段,北京区域地面辐合,冷空气在上游堆积,随着850hPa槽脊位置的东移南压,南方暖湿空气输送受阻,高层逐渐转干;在消散阶段,850hPa高空槽过境,完整的高压控制北京区域,强冷空气随北风南下,大过程逐渐结束。  相似文献   
544.
CAR和SVM方法在郑州冬半年大雾气候趋势预测中的试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州冬半年大日数为对象,在分析其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尝试大日数的气候趋势预测.首先选择气候预测中常用的环流特征量作为因子群,通过相关筛选, 选取与预测对象相关系数较大的环流特征量作为预测因子,然后分别采用多变量自回归(CAR)和支持向量基(SVM)回归两种方法,建立郑州冬半年大日数预测模型.CAR方法回报正确率为88%,SVM方法回报正确率为82.4%;经2002/20032005/2006年4 a的独立样本试报,两种方法平均预测准确率(Ts)均为75%.  相似文献   
545.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模式系统MM5对2002年12月1~4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出现和消散时间与实况一致。同时对形成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发生发展阶段的物理过程,并对影响大过程的辐射条件做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形成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沛,地面的长波辐射冷却;近地面层微物理过程充分发展和顶的强烈辐射降温致使在垂直空间上出现爆发性发展;而太阳短波辐射对的减弱消散有着重要影响;深厚逆温层的维持对层长时间维持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46.
南京冬季一次雾过程宏微观结构的突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陆春松  牛生杰  杨军 《大气科学》2010,34(4):681-690
2006年冬, 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滴谱仪、能见度仪等仪器在南京北郊进行了的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6年12月14日的一次浓过程, 利用边界层廓线、滴谱、能见度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 深入研究顶和地面浓度的突变特征 (爆发性增强和迅速减弱过程) 及其成因。结果表明: 顶的爆发性发展是湍流促使水汽向上输送、 在上层逆温下累积并伴随大幅降温引起的; 地面浓度爆发性增强时, 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 同时上层系统性的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 水汽得以累积; 顶的迅速下降过程中, 顶部湍流发展, 同时下沉运动引起了气层增温、 体双层结构和低空急流的出现; 地面的迅速减弱是太阳辐射和动量下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沉运动对生消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的双层结构出现在顶大幅下降过程中, 并加快了顶的下降速度, 这与以往研究中双层结构促使顶爆发性发展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47.
利用1951--2006年汕头气候资料,分析大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汕头年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相对偏多,90年代以后日明显偏少;大的逐月变化呈1峰1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3月,谷值出现在8月;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起时间为04:00—07:00,其中07:00最易起,消时间为04:00-12:00,09:00-11:00最易消散;日时静风概率为52%,风速小于等于3m/s的概率超过95%,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水平交换;日多伴有逆温层存在且逆温层具有底高较低、厚度较厚、强度较强的特点,不利于近地层空气的上下交换,因而日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548.
本文首先对重庆1981~1987年159个例进行500hPa、700hPa、850hPa各气象要素的相关和合成分析,得到了影响重庆的主要因子和主要关键区以及发生时24小时以前各层要素场的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重庆进行了分类,用关键区的因子作为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残差订正和模型集成,建立起重庆24小时预报模型,并设计成软件系统,在IBM机上自动预报。  相似文献   
549.
重庆雾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复杂地形上的三维模式模拟了重庆冬季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吻合。一系列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使我们对重庆的影响因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50.
长江三峡坝区的大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乾金  江滢  王丽华 《气象》1997,23(6):28-32
利用宜昌站长年资料序列,分析了三峡坝区大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三峡大坝流期的最佳保证率,为三峡大坝工程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