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2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导线积冰的云雾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导线积冰在贵州山区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导线积冰增长率与气象云雾因子密切相关。研究选择贵州西部、北部、中部3个积冰区进行了专门外场观测, 观测项目有:云滴谱、含水量、气温、风向、风速、导线上积冰的长径、短径。观测分析表明:贵州云滴浓度、特征平均直径没有显著性地区差异; 云滴平均浓度140~312个/cm3, 云滴算术平均直径、均立方根直径、中值体积直径分别为7.5 μm, 11.3 μm和20 μm; 14 μm以上大云滴浓度平均占云滴总浓度的12.5%, 但对含水量的贡献高达78%, 大滴与导线碰撞效率高, 大滴是导线积冰的关键因子; 云雾含水量平均0.20 g/m3; 在0~-6 ℃之间, 含水量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南北向导线积冰比东西向的积冰多; 导线积冰增长率与含水量的大小成正比, 风速超过3 m/s时, 积冰增长率与风速有较明显的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2.
广西雨凇气候变化分析及其减灾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气象站建站—2008年度雨凇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西近五十年雨凇气候变化特点及2008年雨凇天气在历年的位次。  相似文献   
43.
金华近56年电线积冰气候特征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金华市1953-2008年56年的逐日雨凇、雾凇资料,分析了电线积冰目的年代、年、季节、月变化,电线积冰起止时间、持续期、持续时间、最大直径等气候特征,并对金华电线积冰形成条件、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年平均电线积冰日数为0.8天;集中在冬季,1月最多,2月次之,12月最少;电线积冰可出现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最早初日是12月10日,最晚终日是2月19日;电线积冰持续时间最长64小时,最大直径为16mm;雨凇形成条件与雾凇不同,最大直径相近时雨凇灾害更严重,高海拔山区的电力冰灾比丘陵盆地严重.根据电线积冰灾害的特点,提出了加强灾害防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4.
针对目前气象领域内电线积冰人工观测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准确率差,而且观测数据不连续、无实时性等现状,提出了以气象规范中使用的电线架为基础而构建的电线积冰自动监测系统。系统不仅能实时连续地监测并显示积冰的重量,而且具有防水、防冻、易装配等特点。经过贵州省威宁县野外场地实测后,系统监测到了连续的积冰重量数据,达到了预期的日的。这将有助于气象部门降低电线积冰观测的劳动强度、提高观测效率以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45.
辽宁省电线积冰特征与电网冰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辽宁省11个电线积冰观测气象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电线积冰现象的特点,并结合历史电网冰灾事故调查情况及易发生冰灾事故的气候特点对辽宁省电网冰区进行了初步划分.结果表明:电线积冰现象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具有辽东南、东北、辽东湾东北岸地区电线积冰现象较多的特点,且大部分地区雾凇日数多于雨凇;电线积冰日数的年际间波动较大,可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1月最多,11月雨凇明显居多.气象站观测到的最大冰厚、直径、冰重分别为53mm、68 mm和196 g,折算成最大标准冰厚、100 a一遇最大设计冰厚为6.6、7.8 mm.各地观测到的最大冰重多以雨凇出现,最长连续时间为4 d;气温低于0℃时,雨凇形成一般具有降雨和降温过程,雾凇形成一般具有空气湿度高、风速小的特点.2007年3月4日,红沿河核电厂气象站记录到辽宁省历史以来所观测记录到的最强电线积冰事件,其标准冰厚为25.7 mm,属重冰程度.可将辽宁全省30a、50 a一遇冰区均划分为轻冰区,而位于辽东湾东部的营口、盖州、熊岳、瓦房店沿海一带为100 a一遇的中冰区,红沿河核电厂附近地区为100 a一遇的重冰区.  相似文献   
46.
利用新疆历年电线积冰观测资料对新疆电线积冰的时空分布、种类以及电线积冰出现时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电线积冰出现日数北疆多于南疆,南疆山区多于平原;电线积冰主要出现在冬季,1月和12月出现频率最高;新疆出现电线积冰的主要类型为雾凇;出现电线积冰的气象条件为当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空气相对湿度70%。提出了防御电线积冰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7.
通辽地区电线积冰对输电线路影响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辽地区出现的3次电线积冰过程,从电线积冰的气象观测与输电线路所存在的客观条件差异进行分析,论述了电线结冰对输电线路的危害及气象部门在为电力服务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8.
2004年10月31日11时-11月2日20时,受华北倒槽低压和高空低涡的共同影响,松原地区出现了一场大雨天气过程,同时1日出现了雨凇现象。这场降水是秋末冬初松原市历史上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一场降水,同时伴有雨凇现象出现也是非常罕见的。这场降水起到了补充土壤水分,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火险系数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交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对通辽地区出现的3次电线积冰过程,从电线积冰的气象观测与输电线路所存在的客观条件差异进行分析,论述了电线结冰对输电线路的危害及气象部门在为电力服务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50.
利用“海峡两岸及临近地区暴雨试验”(HUAMEX)加密观测资料和MM5湿物理显式方案模拟研究了1998.5.23-24自粤北移向南海海岸冷锋前对流云团中的云物理过程,给出了造成飞机积冰的直接气象因子-云中过冷水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演变及其与水汽、冰相(冰晶、霰、雪)、垂直气流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当对流较强因而产生冰相后,由于冰粒子与过冷水间的碰并及过冷水滴蒸发,过冷水迅速减少;当对流较弱因而只有液相云水而无冰相加入时,过冷云水维持。模拟试验显示具有完善湿物理显式方案的高分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可用于对飞机积冰的直接气象因子-云中过冷水的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