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5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613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084篇
地球物理   227篇
地质学   945篇
海洋学   3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60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2008年1月19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武汉长江隧道东线盾构贯通了,这是全国首条开工建设的公路越江隧道,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铁四院)设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国际新闻,人民网,新华网,《科技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52.
本义认为现代术语的农林复合系统来源于生产实践,体现了农业与林业的有机结合、品种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产品多样化以及管理科学化4个方面相统一的特点。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复合系统可以进行层次结构划分的观点。最后,以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入手,对1种农林结构类型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农林复合坡地系统,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实现坡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3.
葛全胜 《地理研究》2006,25(2):368-368
“中国季风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为深入系统地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科学研究计划》在“十五”期间陆续启动了一系列重点项目,“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项目(编号40331013,2004年初起实施)就是其中之一。本项目旨在利用丰富的清代雨雪档案记载,重建1736年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江淮流域3540个站点时间分辨率为月、季的降水序列;并分析该区域1736年以来年、年代际降水变化与雨带进退的时空特征分析,诊断该区域过去300年特征时段降水变化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54.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5.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s an important chemical component in natural water.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a fraction of optical properties, plays art important role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nutrient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People realized that DOM cycle is crucial in the global carbon and nitrogen flux, and also is inherently related to nutrients and trace metal elements. Therefore, CDOM was concerned by scientists in global oceanography and limnology fields.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ections (North Channel, South Channel and Zhuyuan) o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in March 2006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3-DEEM) fluorescence spectra were analyzed for those filtrates through Whatman GF/F filter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was also measured by TOC analyzer. The tidal variety wa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3-D EEM fluorescence scans suggested the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humic acid (Ex=332-344 nm, Em=439-451 nm) and fulvic acid (Ex=250-254 nm, Em=472-478 nm) were obvious, and the fluorescence group of protein-like and tyrosine (Ex=230 nm, Em=283 nm) was also found. They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DOM in the Yangtze estuary. Further data analysis, especially the fluorescence index (f 450/500), showed that terrestrial signal was rather strong (1.41-1.65) in the surface water, however, some terrestrial CDOM signals of bottom water showed excursions (1.28-1.39). On the other hand, anthropogenic sign was impressed in the waters of Zhuyuan,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drain outlets of Shanghai Metropolis. DOC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2.2 mg/L to 3.4 mg/L in Zhuyuan and South Channel, and from 2.0 mg/L to 2.4 mg/L in North Channel. The tide effect played a role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DOM measured by 3-D fluorescence sca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56.
Geochemical cycling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athways of pollutants through our present environment. In this regard the Yangtze Riv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utting those pollutants into the East China SeafWorld Oceans. The Yangtze River is of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and water discharge. The watershed covers variable climate regions from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and from semiarid to humid. Twenty three (23) sampling locations at the estuary have been select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The elements (Cl^-, SO4^2-, Na^+, K^+, and Ca^2+) show conservative behavior during mixing of fresh water with saline water whereas Mg^2+, Mn^2+ show a non-conservative pattern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SO4^2- and Cl^-/SO4^2- molar ratios show a mixing of more than two water sources.  相似文献   
57.
华北平原东部淡水资源短缺,旱涝碱成灾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海河的治理,解决了排洪排涝排咸出路。春季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夏季利用伏雨洗盐排咸,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治渍涝灾害,把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引蓄河水,回灌地下水补源。以土壤与潜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促使水资源采补平衡,降雨灌溉淋洗脱盐强于干旱蒸发积盐过程,地下水淡化强于矿化过程。实现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8.
河流水系形态特征可以通过河流的分形特征来反映,分形维数则是河流分形特征的量化表示,其与河流洪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以长江中下游为例,利用网格覆盖法计算出长江中下游河流分维,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的分形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中下游洪水分析不同水系特征下洪水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来说河道分维越大、河网分维越小,洪水发生可能性则越高。  相似文献   
59.
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灾害机理及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我国1961-2003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城市强高温及高温过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探讨了该地区主要城市高温气候特征。分析该地区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夏季高温灾害机理,东亚副热带高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在此基础上用均生函数-最佳子回归集构造预测模型,预测夏季月高温出现日数,通过42a高温资料预报检验,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值得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60.
西藏地区旱涝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西藏22个站点1969-199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d指数旱涝等级方法。按夏季(5-9月),初夏(5-6月),盛夏(7-8月)时段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采用EOF分析方法对全区22个站点旱涝等级展开分解,得出西藏地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类型和周期,而且对西藏地区夏季(5-9月)的旱涝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