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湖北西南山地一次辐射雾和雨雾气象要素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边界层探测、地面高空观测等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年湖北西南山地一次连续发生的辐射雾和雨雾的环流形势及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1)500 hPa阻塞高压脊和南支槽的反位相叠置有利于湖北西南山地出现雨雾天气.2)地面水平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反相关关系非常显著;雨雾与降水的发生、持续和结束几乎同步.3)辐射雾时地面水平能见度与雾滴浓度反相关性比雨雾更为显著;雾含水量越大能见度越低.4)辐射雾发生期间有多个逆温层同时存在,上层逆温更厚更强、下层逆温更为浅薄.雨雾发生时,逆温层可以有2~3个,逆温层底比辐射雾低层逆温层底高,但也可能没有逆温层存在.5)边界层风速小、对流活动弱有利山地辐射雾和雨雾的形成.地面风速很小或者静风,是辐射雾和雨雾生成的共同条件.雨雾发生时对流活动发展的高度比辐射雾高.6)辐射雾空气饱和层的高度低于雨雾.  相似文献   
152.
利用华银铝厂探空实测资料对厂址区域边界层内的温度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厂址区域内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很强,600m高度以下11、14、17时三个时次没有逆温出现,且白天的垂直气温递减率很大,湍流交换强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夜间一般都有贴地逆温出现,且强度较大,但其厚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3.
湖北省春季两次雨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玲  徐双柱 《湖北气象》2009,28(2):157-160
针对2005年3月和2006年3月两次相似的雨雪过程,分析了湖北省春季形成强降雪的主要温度条件及天气形势,着重分析了温度的垂直变化以及温度平流在降温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层的暖湿气流和低层冷平流均比较强时最易产生明显降雪,中低层的逆温对降雪而言不是必要条件,但是只有当逆温存在时,才可能产生强度大的降雪.  相似文献   
154.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1月26—29日中国南方一次雨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过程、逆温区和地面温度等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冻雨天气对应了两种云微物理结构:一种是由液水形成的降水元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暖—冷"层结形成冻雨,另一种是由冰晶、雪晶和液水形成的降水经过"冷—暖—冷"层结造成的。利用模式输出的层结、地面条件以及降水状况可以大致得到冻雨可能发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5.
杭州地区气候环境要素对霾天气影响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齐冰  刘寿东  杜荣光  毛则剑  王成刚 《气象》2012,38(10):1225-1231
利用1998—2010年杭州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环境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环境污染状况下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地区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气旋和东风带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霾天气。霾天气下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中性类,出现频率高达54.3%。08时逆温条件下霾出现次数要高于20时;霾出现时平均逆温强度高于非霾时,而平均逆温层厚度、平均最大逆温强度和平均最大逆温层厚度均低于非霾时。污染物PMmSO2和NO2浓度在非霾日比霾日分别下降了33.3%、20.0%和18.2%,随着霾等级的增加,不同污染物浓度也随之增加,颗粒物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杭州待殊的地形环境对霾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些结果对于了解杭州霾天气的出现规律以及预警预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6.
上海地区大气贴地逆温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军  郑庆锋 《干旱气象》2011,(2):195-200,204
利用上海市宝山气象站探空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1991~2009年上海地区贴地逆(等)温出现的频率、逆(等)温层厚度和逆温层强度.结果表明,1991~2009年期间,上海逆温日数和逆温层平均厚度在08时和20时呈线性趋势减少,而逆温平均强度则没有明显变化.逆温日数和强度冬季最多和最强,逆温平均厚度夏季最小.08时和20时...  相似文献   
157.
利用Vaisala系留探空仪系统在2008年1月乌鲁木齐探测所得资料,分析了降雪和非降雪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风的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雪和非降雪天,白天对流边界层特征均较明显,但在暖气团影响下,对流边界层特征消失,出现深厚平流逆温,夜间多出现贴地逆温。白天平流逆温强度较夜间逆温更强,白天逆温层出现湿中心,上部出现干中心。降雪天湿中心高度低于非降雪天。夜间近地层出现微弱的逆湿现象,上部出现干中心,降雪天近地层逆湿现象比非降雪天弱;降雪天和非降雪天近地层风向分布均较散乱,主导风向为偏北风,高空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速多因风向改变而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其值常以“高-低-高-低”形式出现于特定高度,风速因风向变化呈波动状随高度递增。  相似文献   
158.
利用2003—2009年杭州市逐日探空观测资料及杭州市环境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对杭州市主城区低空温度层结特征及与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皆有逆温层存在;冬半年逆温发生频率高于夏半年,逆温层厚度冬季较厚、夏季较薄,逆温强度秋季最强、夏季最弱。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与逆温特性的相关关系,发现污染物浓度与逆温层底高呈负相关,与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呈正相关,由此说明杭州市主城区低空大气逆温层结状况是影响当地空气污染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9.
利用常规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MM5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发生在2010年12月15日08时-16日20时的浙江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雪过程由北方强干冷空气与稳定加强的暖湿西南风气流交汇造成.冷空气南压使浙江省自北向南强烈降温,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加上低层700 hPa出现强烈的逆温,这些都有利于降雪的产生和维持,最终达到大到暴雪的级别.利用雷达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浙中北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切变线.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和对流层中下层的冷平流构成"上冷下暖"的层结.在这种不稳定的层结条件下,风场的切变配合低层气流的辐合,一起造成了浙江中北部地区的强降雪.浙中南部的降雪则主要是由于山区地形使得近地面空气堆积产生强辐合,配合高空较强的辐散气流,促使气流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引发的.此外,对流层高层的正涡度输送对降雪的形成和维持十分有利,当高空出现正涡度时会有降雪形成,高空涡度的强度越强,降雪的强度也越强.  相似文献   
160.
南阳边界层逆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9-2010年L波段雷达的高空探测资料,对南阳站边界层出现逆温的频率、强度、厚度和起始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阳边界层逆温出现频率年均217天;辐射逆温居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逆温层出现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另外,南阳上空出现的逆温中接地逆温比较多,19时比07时出现次数多.通过对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