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应用能见度观测仪、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8年1月17—18日和11月24—25日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特点及边界层热动力条件对大雾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雾天气表现与成因较为类似。大雾发展均有两个阶段,且天气背景条件相似。其中大雾第一阶段主要为辐射雾,辽宁中部位于弱辐合带上,大雾出现在偏南气流中,偏南风将海上水汽输送到营口—沈阳一带,辐射降温配合弱的上升冷却作用,形成近地面逆温,同时温度露点差减小、相对湿度增大,导致大雾爆发性发展。大雾第二阶段,在次日07—08时冷平流入侵近地面层,逆温层再次建立导致大雾发展,低层弱冷平流到达地面时间和位置是大雾精细化预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2.
许爱华  刘波  郑婧  许彬 《湖北气象》2011,30(1):6-10
利用江西省89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8年49 a常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插值处理方法,对该时段江西共计103次冻雨过程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揭示了鄱阳湖以南沿抚河流域至赣中一带冻雨频发的分布特征;另外,从冷暖气团、温度垂直分布特性以及地形影响等方面,对频发地带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冻雨频发地带,暖湿气团...  相似文献   
113.
青岛逆温层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娜  黄容  马艳 《海岸工程》2014,33(4):14-25
利用2006-2012年青岛站逐日08时和20时(北京时)的探空资料,研究了青岛市大气逆温层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大气逆温层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岛的逆温在春季最多,夏季最少,以接地逆温为主.接地逆温层平均厚度为290.6 m,最大厚度可达1443m;平均强度为0.56℃·(100m)-1,最大强度为10.00℃·(100 m)-1.空气污染前和污染时出现的逆温中,接地逆温占73.2%.空气污染前24 h内的20时和污染时08时的逆温强度与污染日API呈正相关关系,逆温层厚度与空气质量关系不明显.中度以上污染时,08时接地逆温强度与污染日API相关系数达0.99,通过0.001的置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114.
2011年初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2011年1月贵州再次出现仅次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长达32天,伴随3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间断性突出、中期降雪突出的特点。本文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2.5°×2.5°再分析资料、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观测资料,对2011年1月发生在贵州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2011年1月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极涡偏于东半球,亚欧地区位势高度距平呈“北高南低”;亚欧中高纬度出现了2次强大、稳定、持久的阻塞高压;(2)副热带南支锋区活跃,12月31日~1月2日、1月9~11日、17~20日、27~29日有4次活跃期,水汽输送具有间断性特点;(3)维持在25°N附近的低层切变为低温雨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辐合条件,地面上稳定持久的准静止锋是低温雨雪天气发生的重要影响系统;(4)强冻雨、冰粒及降雪天气的温度场、锋区结构、大气运动状况等存在差异。出现强冻雨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最低、逆温梯度最大、逆温厚度最薄,逆温区有较厚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在600 hPa以下,气流上升区高度低,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冰粒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低、逆温梯度大、逆温厚度较薄,逆温区有浅薄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较高,气流上升区高度较低,也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降雪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高、逆温梯度最小、逆温厚度薄,逆温区无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超过500 hPa,具有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冷云降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5.
116.
2008年初武汉冰雪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初武汉市4次冰雪天气过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00—850 hPa的逆温与850 hPa以下层次的冷垫是该区降雪发生与维持的有利条件,700 hPa切变线偏在850 hPa切变线北方,风的垂直切变表明大气具有明显的斜压性,较高层次强大的西南气流在较低层次冷垫上输送大量暖湿空气。本区18日20时—19日20时暴雪发生时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和较大的西南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最大西南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的层次比一般暴雨过程要高,高层惯性不稳定、中层对流不稳定等都是暴雪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7.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了特殊地形下的气象变化特征,通过CALPUFF模拟了大气环境风险事件的精细化扩散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市地面风特征与河谷地形走向基本一致,典型风场表现为湟水河谷盛行西北和东南风,北川河谷则多为偏北风。由于青藏高原昼间强烈的山坡辐射增热和致使低空出现逆温层频率高,强度大,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河谷剖面模拟温度场的结果显示等高度山坡附近比河谷中心的温度大约高1.5℃。CALPUFF烟团轨迹模式能较好地应用于西宁市大气环境风险事件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能清楚描绘出污染物沿河谷输送与扩散的初始状况和细致分布,同时在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影响下出现山体对烟团的阻碍效应、烟团因流场在山脊处出现形变以及山谷风环流影响等非定常扩散现象,扩散轨迹符合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影响的特征和规律,模拟结果对准确预估大气环境风险事件在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下城市中的扩散特征、影响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8.
红河州2008年两次冻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强冷空气影响,2008年,红河州出现两次罕见的冻雨天气,对两次过程分析得出:高空西风带强劲,低空有西南急流,地面有冷锋,暖湿空气在冷空气垫上滑行,是出现冻雨天气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从高空到近地面温度场的分布有冷-暖-冷的特点,500~700 hPa有冰晶存在,700 hPa到近地面存在逆温层,700 hPa附近为暖层,近地面气温低于0℃;700、850 hPa上0℃线由北向南到达红河州北部地区,最低气温低于3℃的地区可能出现冻雨。  相似文献   
119.
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及逆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面站观测、大气边界层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2月13~14日华北中南部一次持续性浓雾过程的水汽输送和逆温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其与浓雾生、消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暖性弱高压脊和地面变性冷高压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逆温层结和近地面弱风条件;在深厚逆温条件下,南支暖湿水汽的输送和辐合使毛毛雨滴下降过程中蒸发,在近地面较冷气层中再次凝结导致了浓雾的生成;加强北上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浓雾的启动和长时间维持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逆温层顶抬升,湿层增厚,进而促进了浓雾的生成和发展;西北干冷空气自上而下破坏了深厚浓雾所依存的高湿条件,使雾顶下降雾层变薄,加之日出后的短波辐射使近地层空气升温,近地面的稳定层结被破坏,上下层气流交换增强,从而导致了雾最终消散.结果还表明:在近地面逆温、微风等有利成雾天气条件下,当低层持续适量的水汽辐合时,浓雾同时伴随有毛毛雨现象,当低层水汽辐散时,毛毛雨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120.
利用塔中80m梯度观测塔探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详细的分析了2006年4月10日沙尘暴过境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层风速、温度和湿度廓线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廓线满足风速值随高度增高而增大,风速梯度随高度增高而减小的对数律关系;沙尘暴由爆发前到过境时,温度廓线的温度值由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转变为温度值随高度增高而减小,同时在贴地层2m处存在一微弱拐点;沙尘暴过境时,近地层大气出现微弱逆湿现象,并在不同高度上存在多处拐点,比湿增减在时间上与风速的增减呈负相关性,且整个沙尘暴天气是一个降温增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