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695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洞—裂缝型储层产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来预测双孔结构碳酸盐岩储层产能的新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剖面中双孔结构储层的地质和测井特征,提取与储层产能密切相关的多个测井和地质参数,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产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及产能数据的变化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其储层产能的预测模型,由此处理了轮南地区的多口井测井资料。所预测的储层段产能与试油产能较为一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2.
陈忠权 《广东地质》2002,17(1):32-37
粤东北泗水岩体晶洞花岗岩岩性为(中)细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具岩体边缘发育的特征.副矿物组合属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型.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主要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兼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3±4)×106a,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53.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具较高品位、资源量已达特大型的层控卡林型金矿床.矿床受灰家堡背斜核部构造和有利岩性组合控制.金矿床具有低温成矿特征,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0℃±.出现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和粘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的Au-As-Hg-Tl元素组合.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较高压力和富挥发份的特点,均一温度在220℃±,盐度在6%±(NaCl,wt),压力为160±40 MPa,在VcH4+N2+CO2包裹体中CH4含量高达63%mole、N2为18%mole、CO2为19%mole.高压和富挥发分促使成矿流体从深部迁移至控矿背斜核部,并由于断层的作用导致挥发分的快速逃逸,压力骤降,促使流体快速卸载,形成金的快速沉淀,形成微细浸染状原生金矿石.  相似文献   
54.
贵州七星洞滴水的水文水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9个滴水点进行厂为期1年的动态临测,结果显示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即土壤和岩石。而大气降雨携带的物质成分较少。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导致的岩石溶解-方解石沉淀过程所控制。QXD-1#、QXD-2#、QXD-6#、QXD-7#、QXD-8#由于水运移过程中经过的土壤较薄。水-岩作用对滴水化学特性的贡献略大。稀释作用发生在干旱条件下的QXD-2#滴水点,活塞作用在雨季对QXD-7#、QXD-9#滴水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季节,QXD-1#、QXD-3#、QXD-8#滴水点的滴率产生跳跃式变化。这些作用均受控于水的来源差异。所有这些过程对滴水点水化学产生影响但其效果较弱。滴水的Mg/Ca指示了大气降雨的变化,其值受控于洞穴顶板内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即岩石的溶解、方解石沉淀过程及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等。  相似文献   
55.
针对双连拱隧道采用三导洞或中导洞超前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多、临时支护量大的不足,以黄延高速公路羊泉沟隧道为例,提出在Ⅲ类围岩中采用无中导洞超前施工方法.基于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其施工过程进行分析,获得了施工各阶段围岩的应力、应变状态,以及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在Ⅲ类围岩中连拱隧道采用无中导洞施工方法,围岩和支护结构处于安全状态.分析结果为羊泉沟隧道的顺利贯通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56.
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云迹实际上是持续时间超过80 min、宽和深分别约为14 km和1.5 km的云谷。云迹周围的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0—15μm,而云沟内的粒子在15—24μm变化。周围云体由过冷滴组成,中间可能夹杂了一些低浓度的冰粒子,云沟内云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周围未被催化的云相比,0.6μm通道的光谱反射率,在云沟处有明显的增加,而3.7μm通道反射率在云沟内是降低的,尽管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但其相对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播云时间的增加,云沟深度、宽度逐渐增加,云沟内和周围云体的温差逐渐增加,对通道4和5而言,在最早催化部位,最大分别达到4.2℃和3.9℃,4和5通道之间云沟内的亮温差也是随冰晶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1.4℃,而云沟周围云为0.2—0.4℃。云沟的形成、云沟内云顶温度的增加和4,5通道之间亮温差的增加,都足以说明被播云体变薄,其原因是由于云顶降水使得云内的水流失,云顶下降。云顶冰晶化、冰粒子增长成降水造成云顶下沉,是云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次播云作业,晶化作用在播云22 min后逐渐显现。在播云后38—63 min,有新的水云在云沟的中间部位生成,可能是由于冻结潜热释放引起的上升运动所致。而新生水云在形成较早的云迹中没有出现,这些较早形成的云迹在80多分钟的整个观测期间持续扩散。最终,在周围云从外向云沟内的扩散过程中,云沟开始消散。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以DSR模型为框架建立了湖南洛塔屋檐洞水库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缀块丰富度密度、聚集度、景观均匀性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判有机结合的综合方法,从生态安全状态、压力、响应三个指标体系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屋檐洞库区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对库区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评判出屋檐洞水库库区系统生态安全属于安全级别,并根据评价中间结果找出生态安全响应是洛塔中寨水电站建设的潜在生态危险因素,提出建立合理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58.
笔者等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东南约25km处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黑脑包腮林忽洞群下部发现一个厚30余米、呈北西向延伸的滑塌岩块。滑塌岩块的岩性主要为薄层黄灰色微晶灰岩与青灰色泥质微晶灰岩互层,单层厚多为1~2cm。风化面上可见青灰色泥质灰岩层抗风化能力较强,呈突出状。青灰色薄层泥灰岩在宏观上即见大量层间破碎,几乎层层都被小的同生断裂错开,有的薄层被分割成叠瓦状的碎块,有的被邻层的泥质贯入而分割成一个个竹节状块体(即布丁构造)。同生小断裂和布丁构造为同沉积期的地震造成,因此,发育同沉积布丁构造的薄层微晶灰岩可以看作是典型的震积岩。整个岩块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且变形强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弱。岩层在下部强烈褶皱,向上规模和强度都逐渐变小,直到变为未变形的平直岩层,具有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褶皱是岩块受地震影响而整体滑塌过程中的变形记录。震积岩和滑塌褶皱都揭示了盆地边界的拉张背景,同时指示盆地自南东向北西水体变深的地貌格局。这一发现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的早期就已有地震事件发生,与已知的腮四组震积岩和腮五组微晶丘一起,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时期,本地先后至少有两个阶段处于不稳定的地震活跃阶段。腮林忽洞群可能相当于白云鄂博群的下部,后者中产著名的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成矿的同位素年龄值有2.1~0.4Ga多种不同的结果,但多位微体古生物学者均认为是震旦纪至奥陶纪,且在腮林忽洞群中还发现了三叶虫碎片,故作者等在本文取信腮林忽洞群为寒武纪~奥陶纪。在腮林忽洞群顶部产有厚近百米的微晶丘,与白云鄂博矿区的赋矿白云岩相当,可能均是热水沉积形成。所以,本文对于认识白云鄂博地区腮林忽洞群沉积时(寒武纪-奥陶纪?)的大地构造性质及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由于湖北建始龙骨洞洞穴沉积地层年代存在疑问,对建始龙骨洞沉积剖面的154块样品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再研究,并建立了磁极性序列,结果显示龙骨洞沉积地层记录了单一的反极性序列,仅在距顶部0.93m处存在一个短期的正极性事件。将龙骨洞剖面极性柱与国际标准极性柱对比,反极性序列应对应于松山反极性时,正极性事件可对应于Cobb Mountain或者留尼旺正极性事件。如果龙骨洞沉积中的哺乳动物年代偏向早更新世,后一种对比方案可能更合理。由此龙骨洞哺乳动物群年龄为1.945—2.581Ma,古人类化石年龄为2.148—2.581Ma。  相似文献   
60.
《上海国土资源》2007,(2):F0004-F0004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西部织金县境内,由四个景区及其周围的保护区组成,总面积307平方公里。四个景区分别为:地下天官中心景区、东风湖景区、织金古城景区和碧云湖景区。中心景区离织金县城23公里,离贵阳市161公里,交通便利。公园区处于乌江两大源流六冲河与三岔河河间分水岭地带,岩溶地貌具从高原分水岭向深切河谷变化规律,是中国西南高原峡谷区岩溶地貌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典型代表。公园区内岩溶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柱、天坑、溶洞、岩溶峡谷、岩溶湖泊、涌泉、暗河、天生桥、穿洞等地貌种类众多,分布集中。织金洞是大自然赠送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织金县是晚清名臣丁宝桢和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道恒的故乡,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