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9篇
  免费   599篇
  国内免费   84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826篇
地球物理   260篇
地质学   1371篇
海洋学   38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40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9年   5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4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6篇
  192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论浙江东部早白垩世中期断陷事件和断陷岩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白垩世中期中国东南部发生过一次断陷事件,并形成一事件地层单元——断陷岩套。叙述了断陷岩套的形成机理、特征和类型,并利用事件地层单元同时性原理,论证了建组剖面"塘上组"的层位与永康群下部馆头组相同,而非高居永康群之上的"新构造亚层";也论证了嵊县三界一带的所谓"大爽组二段"应为馆头组。这两个断陷岩套中所含生物群证实:事件地层学原理所得的关于其层位与时代的结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92.
采用高分辨率的3"数字高程模型及青藏高原东部10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5~9月份的降水量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40年(1961-2000年)逐年雨季降水量与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开放度等6个地理、地形因子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三类区域在丰枯水年里的因子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此法建立的关于高原降水量与诸因子之间方程的相关性显著,相对误差20%,平均相对误差4.4%,估算模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海拔低于1 400 m的第一类区域,主要受地形高度和开放度等局地地形的影响,来改变旱涝年的降水分布特征,海拔高度大于3 600 m的第三类区域,主要受开放度和坡度的影响,其他区域主要受地形的海拔、经度和开放度等局地地形的影响;高原季风是影响第三类区域水汽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季风加强时,开放度和经度的影响也随着加强,而坡度和海拔的影响减弱,从而使得水汽的局地性分布特征增强,东西分布差异加大,相应地局地降水分布特征加强,东西差异加大.地理地形因子影响大气的水汽输送和大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其对空间降水分配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3.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NK比值为1.20~1.35,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Ti和Sc亏损、特别是Nb和Ta亏损、Th相对富集,~(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介于0.512229~0.512286,~(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068~0.512199,其ε_(Nd)(t)均为负值,介于-2.71~-5.28,Nd模式年龄介于1000~1300Ma;~(87)Sr/~(86)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3516~0.722096,~(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56~0.709187。这些特征揭示出该岩体是壳源的,可能主要来源于古生代增生-碰撞杂岩和相对古老的大陆边缘的重熔。从该岩体采集的两个样品选出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2±4.1Ma和237.5±2.7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三叠纪中期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碰撞始于二叠纪中期(约270Ma),于三叠纪中期结束;从三叠纪岩浆岩的露头推测,这一碰撞事件形成了从北山向东通过内蒙古南部到吉林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巨型山脉;区域上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于该山脉演化晚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标志着该区地壳演化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994.
张盛泽  袁月琴 《贵州地质》2007,24(3):193-195
本文分析了黔西北铅锌成矿带矿床特征及控矿地质条件,认为区域性逆冲断裂控制了矿带和矿田的分布,次级断裂和褶皱控制了矿田的分布,峨眉山玄武岩火山活动对区内铅锌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成矿作用。通过对区内铅锌矿化富集规律的分析,总结了找矿标志,并提出了该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5.
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夏季干湿特征的年代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夏季降水量、小型蒸发皿蒸发量,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夏季北极涛动指数,首先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定义了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分析了夏季北极涛动同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空间变化的南北差异密切相关,在夏季AO偏强年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大陆为正距平,太平洋为负距平;700 hPa风场在贝加尔湖地区及其下方有较强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西北西风带区出现西风距平,季风区出现北风距平,而500 hPa高度场在中国西北地区表现为西低东高结构。这样使得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北西风带区在夏季以西风气流为主,降水偏多,气候偏湿,而季风区盛行偏北气流,降水偏少,气候偏干。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96.
《地理教学》2007,(1):47-48
20世纪2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赫奇赫奇山谷谷口矗立起百米高的奥沙赫里舍夫大坝,坝身背后雄浑秀美的风景缓缓没入水底。80年后,要求恢复赫奇赫奇山谷的呼声日益高涨,甚至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然而,人们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拆除一个巨坝,而是一个前途未知且工程浩繁的生态再造过程。“失落天堂”能否重返人间?  相似文献   
997.
对大庆市区1971~2000年基本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出大庆市区的主要气象特征,并以2004年的污染气象因子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庆市空气污染的气象因子如风向、风速、逆温等进行评价,据此研究确定了有利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指标,对大庆市区大气污染潜势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市区一年以冬季、一天以夜间输送污染物的条件最差;全年及冬、春两季均以西北向(NW)方位的污染系数最大,夏季污染系数最大值出现在东南(SE)方位.  相似文献   
998.
张强  王胜 《干旱气象》2007,25(4):1-4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实验"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大气湿度、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的陆面参数及其他陆面参数特征。为了验证新的陆面参数及参数化公式,将新陆面参数与参数化公式输入陆面模式进行模拟,将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输入新参数及参数化公式的模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99.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连阴雨过程等熵位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等熵位涡原理,对2005年5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的一次连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大环流背景是乌拉尔山附近存在一高压脊,同时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存在一不断加深的槽;这次连阴雨过程是由高原不断生成的低涡与北边分裂下来的冷空气所共同造成的;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等熵面上高位涡沿高原北侧向下游输送;等熵位涡高值区与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IPV正值区能够反应冷空气的移动,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动范围、建立、持续和撤退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定义,计算其建立时间(候)和空间分布,发现EASSM除继续向北推进的方向外,在20°─25°N还有明显向东的分支,以及向西稍偏北的分支,107.5°E以西的季风建立等时线梯度十分密集,而以东的等时线梯度很小,季风建立的等时线的总体以110°─115°E为轴心、明显向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凸起的近于折线的分布,表明EASSM先在中国大陆建立,而同纬度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夏季副热带季风后建立;(2)撤退的等时线则近于与建立的等时线相反分布,沿120°E的方向凸向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和近海地区先撤退;(3)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EASSM建立的概率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我们尝试定义了<35%概率等值线的地区为其影响的边缘地带,北边界始于黑龙江省北部48°N附近向东南经由黑龙江省南部和俄罗斯滨海省,穿过日本海止于日本北海道南部,其西边界由东北向西南沿中蒙边境止于青藏高原。20世纪90年代北部边缘地带与多年平均比偏南3─5纬度,而西部边缘变动较小,只向东偏了1个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