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2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110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217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6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414号热带气旋(DOUG)非对称结构和对降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DOUG热带气旋在靠近华东沿海大陆北上过程中,气旋西侧的降水强度显著减弱,主要是DOUG气旋的完全非对称结构造成的。本文从大尺度天气系统配置、卫星云图和中尺度数值模式计算结果分析了DOUG气旋内区和外区非对称结构的成因和演变。外区的非对称结构主要由环境场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的东高西低气压场配置造成的。气旋近中心中-β尺度的辐散下沉系统的发展是造成内区非对称结构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形成是相互独立的。但内区非对称结构的发展会促使外区非对称结构的加强。前者向后者逼近并结合造成了DOUG的完全非对称结构  相似文献   
992.
马晓波 《高原气象》1993,12(4):450-457
本文利用蒙古25个台站的5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蒙古旱变化和降水趋势。结果表明:蒙古平均年降水量为216.1mm,分布由南向北增加,东西部少,中部多,南部和西部为干旱区,中部和东部为半干旱区,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一个整体,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变率为15.6%-38.0%。蒙古旱涝都很频繁,旱的频率高于涝的频率,而大涝的频率是大旱的两倍。年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并有准3年和11-14年周期  相似文献   
993.
利用JTWC提供的1981~2010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路径资料,NECP提供的风场、OLR场等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SST资料,使用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次EOF1占总方差贡献的比例为16%,反映了北印度洋整个海盆尺度热带气旋活动频次变化基本一致的分布形态,但是其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表现为以孟加拉湾热带气旋偏西路径变化为主的特征;小波分析表明EOF1模态有显著的准5年变化周期.印度洋偶极子对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年际变化影响显著,其影响机制概念模型为:印度洋偶极子处于正(负)位相模态时,印度洋海温异常呈显著的西暖东冷(西冷东暖)型分布,造成北印度洋上空对流减弱(加强)、低层有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不利(有利)于热带气旋在北印度洋生成,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次偏少(多);且可造成孟加拉湾上空西风引导气流加强(减弱),进一步使得出现在孟加拉湾90°E以西的偏西路径热带气旋偏少(多).  相似文献   
994.
杨扬 《水文》2007,27(6):81-84
本文应用1976年提出的登陆浙、闽的热带气旋造成华北暴雨的天气预报指标对近12年登陆浙、闽的热带气旋对华北暴雨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分析,指出30年前的研究成果目前仍然适用,同时根据30年来的天气变化提出了预报指标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995.
目前国内煤田地质勘探中垂直深度达1200~1500m,部分省区采煤深度也达到了1000m,地层温度都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一级热害区可以通过通风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而二级热害区就必须在井底进行人工制冷,才能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以陶乐南部勘查区测量井温为例,确定了该区恒温带的深度为60m,温度为14.55℃,并将96.0%作为孔底温度校正系数,计算出各简易测温钻井孔底的校正温度及平均地温校正系数;据此计算平均地温梯度和煤层底板温度。依据煤层底板深度与温度作出的井温等值线,圈定煤层一级热害区(地温达到31~37℃)与二级热害区(地温大于37℃)的分布范围并计算其面积:该勘查区9-1煤层底板一级热害区0.46km2;二级热害区6.05km2。  相似文献   
996.
呼勒德稀土元素矿化区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南部,区内稀土元素和金矿(化)点星罗棋布,为蒙古中南部最重要的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在所有上述矿床(点)中,稀土元素矿化在下二叠统火山-沉积岩内呈似层状、脉状和透镜体状产出,并且与呼勒德碱性正长岩株具有密切空间分布关系.本次研究对呼勒德正长岩进行了锆石SHRIMP铀-铅同位素年龄测定,所获同位素年龄值为(214.3±2.5)Ma,MSWD值为0.52,属中生代印支期.根据上述同位素年代学数值,同时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化学证据,可以推测,中生代时期,受古陆块内部构造应力调整作用影响,呼勒德地区一带及东西两侧曾发生过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并且形成碱性正长岩株及相关的稀土元素矿(化)点.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不仅为稀土元素矿(化)点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动力和热力来源,而且是成矿流体对流循环的发动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呼勒德碱性正长岩体的形成时间与南蒙古鲁金郭勒碱性花岗斑岩脉及相关稀土元素矿床形成时代大体相似,它们均是地壳演化特定阶段混源(壳、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7.
内蒙古太平川铜钼矿成矿斑岩时代、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内蒙古太平川Cu-Mo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北段额尔古纳地区,为新近发现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发育环带状热液蚀变,由内向外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泥化。热液蚀变围绕花岗闪长斑岩分布,Cu-Mo矿化主要受控于硅化-绢云母化蚀变,主要分布在花岗闪长斑岩中。本文获得成矿斑岩岩浆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02±5.7Ma,指示该矿床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同时在样品中也发现继承锆石(784Ma),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晚元古基底。成矿斑岩的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表明,主量元素SiO2(65.86%~68.84%)56%、Al2O3(15.18%~16.28%)15%、MgO(0.84%~1.06%)3%、Na2O/K2O1;微量元素亏损重稀土,Sr(471×10-6~513×10-6)400×10-6、Y(15.0×10-6~17.9×10-6)18×10-6、Yb(1.27×10-6~1.81×10-6)1.9×10-6,表明该花岗闪长斑岩具有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成矿斑岩具有相对高的SiO2、Yb含量和Th/Nb、Ce/Nb比值,而相对低的Al2O3、TiO2、MgO、Sr、Th含量和Th/Ce比值,这些特征与源于俯冲板片的埃达克岩相似。然而成矿斑岩(87Sr/86Sr)i(0.70943~0.71019)较大,εNd(t)为-3.4~-3.9,我们推测额尔古纳地块在岩浆上升过程中贡献了部分物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我们认为该矿区成矿斑岩岩浆形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矿床形成背景为早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的陆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998.
对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揭露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测年数据显示,二长花岗岩于158.1±0.7Ma前形成,为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演化事件的产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富Na、K、Al,低Fe、Mg的特点,A/CNK值为0.83~1.09,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贫高场强元素Hf、Th;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具弱的负Eu异常,为Ⅰ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为同碰撞期陆壳加厚过程的产物。研究区晚侏罗世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陆-陆碰撞环境有关,其形成时代限定了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地区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间应为晚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999.
富克山岩浆弧呈北东向分布于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古莲河一带,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于研究蒙古—鄂霍茨克洋晚三叠世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定年分析研究,探讨大兴安岭北段晚三叠世时期的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05.7±2.2) Ma、(203.2±2.5) Ma,反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岩浆事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辉长岩、闪长岩具有富钠、高铝、高钙、高镁、高Mg#值、低钛等特征,属于拉斑系列与钙碱性过渡系列岩石,无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富钠、高铝、低镁等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高Sr,低Y、Yb,无明显的Eu负异常,显示了O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富克山岩浆弧的空间展布,具有由北向南的分布规律,指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具有往南的俯冲极性。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