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57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White-light flare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energetic flaring events that are observable in the optical broad-band continuum of the solar spectrum. They have not been commonly observed. Observations of white-light flares with sub-arcsecond resolution have been very rare. The continuous high resolution observations of Hinode provide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white-light flares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around 0.2 arcsec. We surveyed all the flares above GOES magnitude C5.0 since the launch of Hinode in 2006 October. 13 of these kinds of flares were covered by the Hinode G-band observations. We analyzed the peak contrasts and equivalent areas (calculated via integrated excess emission contrast) of these flares as a function of the GOES X-ray flux, and found that the cut-off visibility is likely around M1 flares under the observing limit of Hinode. Many other observational and physical factors should affect the visibility of white-light flares; as the observing conditions are improved, smaller flares are likely to have detectable white-light emissions. We are cautious that this limiting visibility is an overestimate, because G-band observations contain emissions from the upper atmosphere.Among the 13 events analyzed, only the M8.7 flare of 2007 June 4 had near-simultaneous observations in both the G-band and the blue continuum. The blue continuum had a peak contrast of 94% vs. 175% in G-band for this event. The equivalent area in the blue continuum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G-band. Very recently, Jess et al.studied a C2.0 flare with a peak contrast of 300% in the blue continuum. Compared to the events presented in this letter, that event is probably an unusual white-light flare: a very small kernel with a large contrast that can be detected in high resolution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92.
为有效提高国家气象观测站能见度数据的准确性,确保能见度自动观测连续不断,对能见度仪开展故障维修、核查校准和疑误数据质控等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该文通过DNQ3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硬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典型故障进行分析,总结出能见度仪的检测维修流程,归纳了对应的故障解决措施,凝练出该型能见度仪的核查校准和疑误数据质控方法,为一线业务人员排查能见度仪常规维护、故障排查、运行监控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王天舒  牛生杰 《大气科学》2017,41(1):121-131
利用内蒙古东胜、锡林浩特两站2004~2006年春季(3~5月)积分浊度计的观测资料,结合同期PM10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等资料,分析了背景、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等不同强度沙尘天气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分布特征,讨论了不同强度沙尘天气过程中散射系数、PM10、能见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强度沙尘天气过程中散射系数与PM10质量浓度、散射系数与能见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散射系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沙尘天气强度;随沙尘天气强度增强,散射系数日变化从双峰型向单峰型转变;沙尘天气强度较弱时,PM10与散射系数的日变化不相似,强沙尘暴过程中PM10与散射系数的日变化有一定的相似性;能见度与散射系数日变化趋势相反;散射系数与PM10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性,沙尘天气越强,相关性越好,背景、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相关系数分别为0.201、0.809、0.898和0.953;散射系数与能见度有指数相关关系,随沙尘天气强度增强二者相关性逐渐增强,背景、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870、-0.918和-0.940。  相似文献   
94.
侯梦玲  王宏  赵天良  车慧正 《大气科学》2017,41(6):1177-1190
本文利用GRAPES_CUACE大气化学模式对京津冀地区2015年12月重度雾霾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评估。京津冀地区能见度和PM2.5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对比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京津冀地区能见度和PM2.5的逐日变化情况,但模式存在对伴随着重污染发生的低能见度模拟偏高的问题。以12月5~10日的重度雾霾过程为重点,针对地面风速、边界层高度、相对湿度、PM2.5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染过程中大部分地区过程平均风速低于2 m s-1,边界层平均高度低于600 m,相对湿度较高。模式低能见度模拟偏高可能因为:(1)模式模拟重雾霾时段的PM2.5极大值浓度偏低。(2)模拟相对湿度存在系统性偏低的误差,这一误差对能见度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相对湿度会通过影响可溶性气溶胶的吸湿增长过程影响气溶胶质量浓度,导致气溶胶消光系数的计算偏低;二是目前模式中采用的能见度的参数化公式考虑了相对湿度对气溶胶吸湿增长的影响,没有考虑雾滴的直接消光作用。  相似文献   
95.
天津港秋冬季低能见度数值释用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近5年(2009—2013年)天津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分级特征。采用7年秋、冬季NCEP(2006—2012年)和地面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给出了对港口低能见度天气有高影响的高、低空物理量因子;排除沙尘和降水天气,针对不同区间的能见度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分类训练了3个统计模型;并与WRF天气模式产品对接,采用分步筛选法,研发了天津港秋、冬季72 h时效的逐时能见度BP释用预报产品。经过3年业务运行,检验结果表明:对逐时能见度而言,BP释用预报对10 km以下低能见度比WRF模式的预报技巧显著提高,达到10.5%~35.4%;其中对0.5 km大雾的预报技巧总体相当,但当WRF预报有降水时,WRF模式预报结果略优;对0.5~1 km的大雾预报,WRF模式的预报技巧1%,BP释用预报提高到了14%~21%。日最低能见度的检验表明:对小于1 km的大雾过程,BP释用预报的TS评分平均达到75%,比WRF预报技巧提高了24%;对1~10 km的低能见度过程,比WRF的预报技巧平均提高了60%。  相似文献   
96.
基于全视野数字图像的能见度估算方法是将全视野图像大气透射率与大气能见度通过曲线拟合方法建立联系,得到估算模型进行能见度估算。首先通过历史全视野图像和对应时刻的大气能见度建立样本数据集,再利用暗原色先验理论获取全视野图像大气透射率,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建立离散样本数据集中大气透射率与对应时刻大气能见度的关系,即全视野图像能见度估算模型,最终将所需估算时刻的数字图像输入估算模型进行能见度估算,得到大气能见度数值。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全视野数字图像能见度估算模型在环境光照均匀时大气能见度估算值与能见度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前向散射仪的补充观测方法,弥补其采样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7.
基于WRF模式的青岛近海能见度算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FS背景场资料和ADAS资料同化系统,使用WRF模式对2014—2016年青岛近海17个海雾个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3种能见度算法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 FSL(Forecast Systems Laboratory)算法对于沿海站、岸基站雾的预报较SW99(Steolinga and Warner 1999)算法有优势;对于海岛站而言,SW99算法则优于FSL算法。混合算法CVIS(Combined Visibility)较单一算法预报雾准确率有所提高。3种能见度算法基本上是高估能见度的,SW99算法能见度预报均方根误差最大。另外,SW99算法对沿海站、岸基站雾开始时间预报较实况多偏晚,结束时间预报较实况多偏早,持续时间预报较实况多偏短。  相似文献   
98.
统计分析机场所在地高青国家气象观测站近30a相关气候要素的逐时、逐日资料以及影响机场场址选择的天气气候条件,对可能影响高青通用机场建设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高青通用机场预选场址以东东北风(ENE)为主导风向,风力为轻风,强风天气多发生在春季3—4月;气温变化趋于平稳;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能见度小于1000m的天气占全年的3.8%;雷暴、积雪、大风、闪电扬沙、冰雹等高影响天气事件均有发生,次数较少。高青通用机场预选场址区域内地形平坦,基本气象要素空间差异不大,气候特征均一,满足机场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9.
为探寻呼伦贝尔市大气能见度、低能见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揭示"冰晶雾"天气成因,利用呼伦贝尔市大气能见度资料及地面气象要素资料对4个代表站的能见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一次典型低能见度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地区大气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在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上均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牧区能见度优于农区;(2)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气温和风速以正相关为主;(3)大气低能见度出现的集中时段是冬季,伴随最多的天气现象为结冰、积雪和霜;(4)2 m温度低于零下36℃,对于浓雾的产生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香港地区低能见度时数变化规律,采用HHT变换 (Hilbert-Huang Transform) 对1968—2014年香港地区的低能见度时数进行周期分析。基于瞬时能量、稳定性和M-K检验 (Mann-Kendall test) 得到低能见度时数变化的突变点,结合1997—2013年污染物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了各污染物与突变点以后的低能见度时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香港地区低能见度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1年、2年、3年和7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10年和大于20年的代际变化周期;季节方面则表现为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1993年为香港地区的低能见度时数的变化突变点;香港低能见度时数与SO2、NOX、RSP、PM2.5、VOC、CO排放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