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农户生计发展带来了重大风险,而生计资本是抵御疫情冲击、阻断返贫危机的关键。论文以重点疫区湖北省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生计资本“结构—存量”多维视角出发,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疫区465户农户生计资本对疫情风险的抵御作用。研究发现:① 重点疫区农户生计资本总量不高,疫情可能诱发生计脆弱性但不是唯一要素,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也极为重要;② 生计资本对疫情风险有显著抵御效应,人力资本维度作用更为凸显,物质资本占比过高反而会削弱疫情应对能力;③ 农户生计资本结构与存量分布不均,家庭劳动力、健康投入、财富积累、居住环境、社会阅历等是核心要素;④ 疫后生计恢复主要依赖于人力与金融资本的积累,而帮扶关键在于应急和兜底保障,要根据区域农户生计特征拟定差异化的疫情常态防控举措。  相似文献   
92.
2019年12月以来,全国各省市陆续发生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病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相关性,所以,本文针对沈阳的疫情病例,利用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和最近邻分析等多种GIS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这将对疫情特征的探测和防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 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 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点,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并对疾病诊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方法:收集东莞市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70例。所有病例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69例行胸部CT检查,层厚1.25 mm、层距1.25 mm。图像评价主要观察以下指标:肺内病灶部位与数量、分布、外部形态或形状、密度、内部特征、边缘、晕征以及肺外征象。结果: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平均(41.29±17.86)岁。首诊症状发热45例(占比64.29%),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者67例(95.71%),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2例(74.29%),C-反应蛋白升高43例(61.43%)。胸部CT影像学表现:69例胸部CT检查中肺炎表现者55例,其中单肺病灶21例,双肺多发病灶34例。分布以外周胸膜下为主42例,病灶形态呈现多样性改变,可见片状或斑片状、结节状、条索状。病灶密度多不均匀。病灶边缘模糊者44例,出现晕征改变35例。55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改变,网格样改变37例。病灶内部支气管血管异常52例。胸膜异常改变38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具备一定的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及CT的特征表现诊断不难,但是该病的特殊表现应予以重视并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各临床分型的CT表现,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5日收治的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44例COVID-19病例。结果:①CT表现临床轻型患者4例,胸部CT呈阴性。临床普通型患者32例,CT表现为单侧或双肺多发病灶,呈片样或楔形样磨玻璃影,其内可见血管及支气管穿行,常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可见“铺路石”征及支气管充气征,部分病变内部可见小范围肺实变。临床重型/危重型病例共8例,CT表现为病变范围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及纤维条索混杂,多伴有“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病灶标记范围与肉眼观察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例轻型患者病灶总体积显示为零。32例临床普通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109.9±94.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为(55.3±50.4) cm3,实变体积为(34.9±35.0) cm3。8例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858.1±351.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486.7±204.0) cm3,实变体积(204.1±119.3) cm3。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体积及实变体积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提供的各肺叶病灶占比进行统计,临床普通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3.8±1.2)分,重型/危重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10.4±5.1)分,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以5.5分为肺损伤界值时,预测临床分型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结论:COVID-19的CT表现为多发的肺外围或胸膜下的磨玻璃影,其内含正常走行的血管及支气管,病变范围增大、增多或实变代表病情进展。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有效识别COVID-19病灶,提供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影及实变体积相关数据,对患者肺损伤程度进行准确量化评分,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同时提高影像医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通过64层螺旋CT螺距参数的设置,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按扫描时间随机分为大螺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大螺距组选择1.375∶1螺距,对照组选择0.984∶1螺距。对肺纹理、支气管、纵膈结构的图像质量;胸主动脉、竖脊肌、双肺肺实质;辐射剂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32例图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伪影、肺纹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肺CT值分别是(-804.62±45.43) HU和(-852.12±28.13) HU、左肺CT值分别是(-808.13±37.74) HU和(-858.77±19.95)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2.14±0.15) s和(3.14±0.28) 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记录所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7.88±0.89) HU和(11.17±1.08) HU、剂量长度乘积(DLP)是(279.14±36.33) HU和(387.25±47.86)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是P<0.05),有效剂量(ED)分别是(3.91±0.51) HU和(5.42±0.67) H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筛查检查中,使用大螺距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显著缩短了扫描时间,在不影响病灶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病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和放射技师感染的风险,具有实际工作意义,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以体质量指数(BMI)为指导,不同噪声指数联合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AIDS合并PCP患者胸部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30例AIDS合并PCP体质量正常的患者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平扫,常规剂量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设置为10,低剂量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设置为20,管电流范围:30~500mA,管电压:120kV。记录两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of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出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在纵隔窗下进行肺尖水平、主动脉弓水平、肺底水平三个层面的噪声值测量。以5分制对CT图像的质量及主观噪声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达到了临床诊断接受标准。NI为20时噪声值较NI为10时的噪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为20时平均CTDIvol值、DLP值、ED值较NI为10时分别降低了63.20%、63.48%和6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体质量指数为指导,运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通过设置合适的NI进行低剂量扫描,既大幅降低了AIDS合并PCP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又满足了CT影像诊断的需求。   相似文献   
98.
许健豪  杨虎  王迪  彭松  张欣佳 《北京测绘》2022,36(2):209-216
为了响应国家疫情常态化管理要求,弥补疫情背景下高校对于学生外出管理办法的缺陷.本文结合安卓(Android)开发、万维网(Web)开发、网络编程、派森(Python)爬虫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疫情背景下学生外出避险导航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生成多尺度疫情风险地图,动态跟踪外出学生位置,自动划分疫情高风险区域并设置疫情围栏.系...  相似文献   
99.
刘逸  李源  黎卓灵  韩芳菲 《热带地理》2020,40(3):367-374
基于广东省各地市卫健委官网披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详细信息,对新冠病例在广东省的时空扩散特征以及各地级市疫情传播和变动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确诊病例具有中年人最多、青年人其次、老年人第三的年龄结构特点,与全国统计特征较为相似。2)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比率为0.198,表明其防疫措施卓有成效,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扩散。3)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格局和综合风险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三四线中型城市的扩散风险较高但综合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发达城市的扩散风险较低但综合风险最高,粤东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较为安全。文章建议可积极宣传广东抗疫防疫成果,适度缓解民众焦虑,但仍需重点防范因返工返学带来的二次冲击。在防疫的中后期,应根据各地市的疫情风险等级,在省内科学划分风险防控区域,实施分级管控,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避免过度防疫对社会民生造成的负面冲击,并需特别关注原本经济韧性较为脆弱的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00.
本文首先结合社交媒体信息和温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展态势,获取疫情传播先验知识,进一步采用DBSCAN自适应聚类算法,分析温州市COVID-19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温州市COVID-19易在20~59岁的青壮年人群,以及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和工人人群间传播;②我国针对人口流动采取的系列措施能够有效遏制疫情进一步蔓延,使得温州市聚类空间簇数量在时间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③温州市鹿城区银泰商贸附近、乐清市南部和瑞安市西部具有疫情扩散高风险,后期需增强防控力度。本文细粒度地分析了温州市疫情时空演化过程,能够更好地辅助温州市政府部门更精细地部署疫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