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滇西上芒岗卡林型金矿和红色粘土型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芒岗金矿床分为两部分:红色粘土型金矿和卡林型金矿。这两种类型的金矿都受上芒岗断裂控制,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上下叠复关系。红色粘土剖面中As、Hg、Au、Sb、Mo等微量元素表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为表生条件下成矿元素组合,这一特征与卡林型金矿的元素特征极为相似;两类型金矿在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两类型金矿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分布曲线都表现为富Cs和U、贫Ba和Sr的模式,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曲线。红色粘土型金矿形成于上新世,卡林型金矿形成于白垩纪,在成矿时代上有先后顺序关系。  相似文献   
82.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研究表明,K2O、Fe2O3、Al2O3在剖面中的变化一致,呈双峰曲线变化,即在坡积带稍有富集、在残积带明显富集;而SiO2与铁、铝等在剖面中的变化相反。红色粘土与矿区地层和矿化蚀变岩的常量元素对比分析表明了红色粘土可能来源于地层和矿化蚀变岩。常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常量元素与金的相关性分析表明K2O、Fe2O3、Al2O3在红色粘土中为共生元素;金的富集主要受红色粘土中褐铁矿和伊利石的吸附影响。红土化参数分析说明了红色粘土剖面经历两次红土化作用,残积带相对于其它带经受过较强的红土化作用,但整个红色粘土剖面遭受的红土化作用不强,红土化程度低,仅处于粘土化阶段。  相似文献   
83.
西藏波密及邻区松宗、然乌一带,下石炭统诺错组与中上泥盆统松宗组之间的层序不整合界线是藏东南地区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性质转变的重要界面。界线之下的松宗组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界线之上,以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盆地裂解为标志,伴随着沉积盆地的持续沉陷和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了以石炭系诺错组和来姑组为代表的向上变深序列,相对海平面在晚石炭世达到了顶点,以来姑组上部的含铁质板岩和大套的浊积岩为标志。其后。以洛巴堆组为代表的晚石炭世末期—二叠纪的沉积记录,则代表了一个缓慢的向上变浅的沉积层序。在这个向上变深再变浅的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火山活动呈现了明显的由强转弱的变化轨迹。中侏罗统马里组陆相红色磨拉石不整合堆积于下伏地层之上,表明本区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经历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褶皱造山事件。  相似文献   
84.
韦素琼 《福建地理》2003,18(4):41-45
本文在龙岩市旅游业发展条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在全省以及全国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对龙岩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定位和预测,同时提出实施目标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5.
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粘土型金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表生作用有关的新类型金矿床,在中国发布广泛,其与工土型金矿虽然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本选择了云南上芒岗、贵州老万场和湖北蛇屋山3个红色粘土型金矿床,研究了它们各自产出的地质背景、红色粘土层特征及矿体和矿石特征,讨论了中国工色粘土型矿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6.
贵州高原岩溶台地红色风化壳的物源辨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高原岩溶台地上广泛分布着相对均一(通常3~5m)的红色风化壳,是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岩溶台地红色风化壳的成因及其物源长期存在争议。作者最近在黔西、黔中、黔北和黔东等地选取了数十个岩溶台地垄岗之上红色风化壳剖面,运用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首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物质来源及成因,认为它们与下伏基岩有明显的继承性,是碳酸盐岩中酸不溶物原地风化残积的产物。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往往没有明显的半风化过渡带,剖面主体由成分均一的全风化土层构成,仅在土层之下有数厘米到十多厘米厚的碳酸盐岩岩粉层出现,岩-土界面清晰、突变。但一些风化壳中偶尔可见原岩中的风化残余物,如花  相似文献   
87.
宣城第四纪红色粘土剖面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宣城第四纪红色粘土14层土体硅铝率、风化淋溶系数,以及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 度和粘粒含量等风化、成土作用指标表明,该剖面各层次之间仅显示出一定程度沉积作用和成土作用的差别。它们是边沉积边成土作用的产物。上覆lm左右厚下蜀黄土,且由均质红土层、铁锰焦斑层和网纹层构成的宣城第四纪红色粘土应归属于埋藏类型古土壤。  相似文献   
88.
为利用膨润土的层间活性有效提高其吸附性能,用各种方法合成金属钛的聚合体,并引入膨润土层间进行改性,研究了合成方法、条件等对膨润土结构、性能的影响,并以红色染料模拟有机废水探讨其吸附性。结果表明,聚合体的合成方法、浓度及介质的pH等条件对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性能均有影响。用Ti在层间水解生成聚合体的合成方法能够有效地改性膨润土、增大层间距、提高其吸附性。  相似文献   
89.
江西吉安—泰和陆相红色盆地沉积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0.
交通能力差、红色文化资源分散影响革命老区旅游产业发展.可达性研究为实现分散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的批量算路服务,通过实时路况信息提取时间和距离参数,优化传统可达性计算结果出现偏差的技术问题.本文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对象,对980处红色文化保护单位进行空间匹配及可达性求解,结果表明:湖北省境内红色文化资源可达性较高,且节点性资源较多;安徽省境内红色文化资源可进入程度较弱,处于可达性圈层结构的外围;鄂豫皖3省交界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和可达性仍显不足;河南—湖北境内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资源相互交织的旅游廊道,但东西方向旅游廊道尚未形成.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