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6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1年10月12—14日广东一场全省范围的暴雨过程及水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分为2个阶段,分别是12日夜间的暖区暴雨和13日夜间的锋面暴雨。(2)第1阶段降水主要由500 hPa西风短波槽配合850 hPa东南风辐合导致的,第2阶段降水是高层西风槽过境,配合地面冷空气前锋南下和低层的切变线共同作用所致。(3)降水发生前广东水汽充沛,湿层从低层往上伸展的厚度大,估计约有50%的降水量可由雨区本地的水汽所提供。(4)低层850 hPa或者925 hPa的东南风是暴雨发生的重要水汽输送通道,暴雨发生前南海热带系统的活跃是维持850 hPa和925 hPa东南风输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高密度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地形因素等,对2012年9月12日发生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朗岱镇安乐村一次秋季大暴雨的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动力因素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等天气条件有效合理配置下发生的;大暴雨发生时,位势能量500 hPa—850 hPaΔθse不稳定,对流高度高,对流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模式预报及高密度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暴雨的量级和落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是对全球变暖响应敏感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变暖、多年冻土退化背景下,为了探明秋季冻融对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时空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9—11月以大兴安岭三种多年冻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原位实验,分析了秋季冻融前、中和后期多年冻土泥炭地浅层和深层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浅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多年冻土小叶章泥炭地(XY)、兴安落叶松-泥炭藓泥炭地(XA)和白毛羊胡子苔草泥炭地(BM)的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变化范围:(1.00±0.00)~(20.60±0.20)mg·kg^(-1),硝态氮(NO_(3)^(-)-N)含量的变化范围:(0.02±0.01)~(14.64±1.11)mg·kg^(-1),且无机氮以土壤NH_(4)^(+)-N为主;秋季冻融后期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前期。尽管水热交互作用对该时期无机氮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不同冻融阶段,无机氮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在秋季冻融前、中和后期浅层无机氮动态分别与浅层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相关,但在整个秋季冻融期间BM浅层无机氮含量仅对10~20 cm含水量存在响应(R^(2)=0.344,P<0.01)。研究表明,秋季冻融期内,多年冻土泥炭地无机氮发生初步累积,且浅层环境因子对无机氮响应程度最大。本研究可补充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泥炭地秋季冻融对土壤无机氮影响研究的相关数据,并为多年冻土泥炭地响应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释放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4.
综迷:气温偏高,降水偏多2019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全国平均气温10.34℃,较常年偏高0.79℃,为1951年来第五暖年。全国六大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其中东北偏高1.1℃,为历史次高;华南偏高0.7℃,为历史第三高;四季气温均偏高,春秋明显偏暖,秋季气温为历史第三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45.5毫米,较常年偏多2.5%,为2012年以来连续第八个多雨年。  相似文献   
45.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秋季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次由飑线引发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底部,槽后冷空气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配合地面冷锋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飑线回波直接造成。环境条件中水汽和热力达到了中国华北地区产生强雷暴大风的平均值,大气温度直减率和垂直风切变比夏季更适宜,但能量不如夏季充足。飑线的强度、形态与夏季产生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无异,但依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预警秋季飑线大风需提高阈值。秋季飑线过程中地面同样伴随风场辐合、雷暴高压等中尺度系统,冷池密度流作用有利于地面大风产生。  相似文献   
46.
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上游25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1961—2012年来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过程平均出现1.54次/a,其中9月出现次数最多,10月次之,11月出现较少。秋季连阴雨日数、累积降水量分别以2.3 d/(10 a)、13.7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连阴雨开始和结束日期平均为9月9日和9月30日均表现出推迟趋势。进入21世纪后,5—9 d、10 d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80.0 mm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均表现出减少趋势。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东部为秋季连阴雨累计雨量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四川盆地西南部为连阴雨日数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9月的降水中心、雨日分布情况与秋季总体情况基本一致,10月降水中心、阴雨日数的中心出现了明显东撤,11月东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7.
本文通过对1963、1976年两次ELNino事件的分析指出:两次ELNino事件在很多方面较为一致,其主要差别是ELNino开始的地理位置(主要是经度位置)和海温分布不同。同时,又分析了两类不同型式的ELNino年对我国干旱、雨涝和登陆台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刘珺 《气象知识》2012,(5):8-14
秋天是由盛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此时我自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温湿宜人,可谓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出现灾害性天气的可能性。我国主汛期刚过,但防灾减灾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9.
气溶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分析近5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资料发现,秋季降水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约54.3 mm),尤其自1980年代以来呈直线下降趋势(每10年降水减少5.6%)。从降水形成三个基本条件(水汽输送条件、稳定度条件、云微物理条件)出发,探究秋季降水减小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CIN)以28.67(J/kg)/(10年)的速率增加,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以12.81(J/kg)/(10年)的速率减小以及云微物理性质的变化(云滴有效粒子尺度减小)是导致秋季降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与近20多年来气溶胶的大量增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空气污染造成的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可以作为导致中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减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秋季天气系统较稳定,主要受到大尺度系统影响,动力作用影响大于热力作用,所以减少了复杂中小天气系统和热力作用对降水的影响,故而更加突显出气溶胶对秋季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利用2012年9—11月山东省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距平场等资料,结合逐日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山东省2012年秋季天气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