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环渤海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采用Theil系数来分析环渤海地区的17座沿海城市入境旅游总体差异,定量评价1997—2006年环渤海地区的17座沿海城市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市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的17座沿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市际差异逐渐缩小,且变化速度趋缓;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来源。最后分析其影响因素,整合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缩小入境旅游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正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海洋经济成为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运用区位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等方法,对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存在一定程度的海洋产业同构现象,其中辽宁省和山东省的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各地区在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时,应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突出重点,形成错位竞争.  相似文献   
53.
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如何推动两者的协同演进成为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区,在城市系统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融合的城市规模与质量测度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和脱钩模型对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耦合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系统内部性和外部性角度探讨了城市系统高质量运行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2000—201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城市质量增长均持续攀升,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格局特征,其中京津冀呈“同心圆”的高-中值分异格局,山东半岛呈“中轴-两翼”的中-高值集聚格局,辽东半岛呈“突变式”的低-中-高三区共存格局。②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区域差异性总体降低,并以区域内差异占据主导,城市规模扩张的差异性降幅为山东半岛>京津冀>辽东半岛,城市质量增长的差异性降幅为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不同区域内城市系统演化趋势复杂多样。③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脱钩类型经历了“SND-WD”为主向“WD-SD”为主的变化过程,脱钩状态整体趋于耦合的良性发展,脱钩程度表现为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④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及其耦合趋优是城市系统内部性和外部性要素综合作用的表现,不同要素通过长效调控、有条件作用和缓慢调节等过程性影响和有效性干预的方式,驱动不同城市系统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54.
环渤海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大陆东部强震的多发区,也是我国地震重点监测地区,环绕渤海地区已经开发并投产了包括辽河、冀东、大港、胜利以及渤海海域在内的一系列油田,因此环渤海地区一直是我国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重点.本文利用重力数据结合人工地震探测剖面应用调和级数法对该地区的莫霍面深度进行了反演计算,并应用地质、重、磁、地震层析成像、人工地震探测、地热、应力等方面的成果资料,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地壳结构、地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环渤海地区的深部结构、地球动力学、油气资源等研究有所帮助.通过反演计算结果和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得到了以下的认识:1)该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主要特征为从陆地向海洋,异常从负异常向正异常变化,反映了地壳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变薄的总体特征.磁异常在研究区北部地区变化较为剧烈,呈正负交错状.大部分海域地区表现为负磁异常场区.重、磁异常走向主要为NE、NNE向;2)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1~40km,总体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减薄,通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比较,两个结果十分吻合;3)渤海盆地动力学机制应是周边各个板块水平运动的远程效应所造成的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多方向的伸展、拉张而成,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是四个时期、两种动力作用交替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5.
56.
旅游经济联系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了环渤海地区沿海17个市滨海旅游经济联系度与联系量,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滨海旅游经济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机理研究。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以天津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山东省沿海各市的滨海旅游经济联系度相对较强,以天津为中心的核心区范围逐渐向山东沿海各市和辽宁沿海各市拓展,并且与边缘区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要素流动、区位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等这几大主要因素共同推动和促进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演变。  相似文献   
57.
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产业、科技与环境4个角度,构建海陆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能力结构关系模型与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程度。计算结果表明:天津市和山东省的科技支持能力较强,海陆经济发展以科技带动为主,河北省和辽宁省的资源利用能力较高,海陆经济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天津市和山东省的海陆经济属于高程度耦合、高层次的海陆一体化;河北省和辽宁省的海陆经济属于低程度耦合、低层次的海陆一体化。通过分析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自身的海陆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加强各地区海陆经济合作和整个环渤海地区区域间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8.
环渤海地区铁矿资源特征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华北地质》2009,32(4):273-283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铁矿资源重要产地、铁矿石主要开采区和中国钢铁生产的重要分布区。区内铁矿查明资源储量297.15亿吨,占中国总查明资源储量48.95%。区内各省市的铁矿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辽宁、河北、山西等省铁矿资源最为集中,查明资源储量达235.25亿吨,占环渤海地区铁矿查明资源储量79.16%。区内矿床类型较为齐全,主要的有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床、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岩浆型铁矿床、复合成矿作用型铁矿床、沉积型铁矿床、热液型铁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其中以BIF型铁矿床最为重要,其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84.8%,其次为接触交代型铁矿床,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6.02%。本区铁矿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产出,但不同地质时期矿床类型和规模不尽相同,并与地壳演化的特征紧密相关。太古宙是区内最重要的地质时期,该时期形成铁矿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78.06%。其次为元古宙和中生代,资源储量分别占总资源储量的14.84%和6.90%。区内铁矿资源寻找的主要类型是BIF型铁矿床,其次是接触交代型铁矿床。除上述两个主要类型外,各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对其它类型,如河北岩浆型大庙式,山东热液型朱崖式铁矿等,进行地质找矿。本区铁矿有较大的远景。  相似文献   
59.
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进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深入审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及其演进问题,可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提供关键依据,对于扭转高速增长阶段空间利用逻辑、提升区域空间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承载客体、活动主体和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能力视角深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内涵,明确提出结构、效率和活力是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核心指示要素。以此为基础,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评价2010—2019年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演化规律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质量缓慢增长;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分别表现为高水平均衡演进、各等级平稳提升和“波动式”下降态势。(2)综合利用质量整体呈“三足鼎立”的高值集聚态势;生产空间利用质量在辽宁沿海出现中低值塌陷,生活空间沿北岸一带形成中高值集聚区,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水平东降西升,高值碎片化明显。(3)区域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质量主要受制于生产空间,突出表现在生产效率和生产活力,同时生态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活活力类因子的障碍度日益增强,地区分异明显。研究为深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理论认知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60.
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态势及保护开发途径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根据环渤海地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 ,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人口增长、城市化、工矿交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对耕地占用和耕地质量有待提高的态势 ;提出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耕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保护措施 ;探讨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的增地潜力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