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6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加强土地调控的工作。特别强调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至此,曾在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热烈讨论,一度引发市场极大猜想的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方案初步有了定论。  相似文献   
82.
83.
本文在测量的基础上,对热量平衡各分量在大棚内、外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对大棚生产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要全面保护"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多源遥感数据,对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本底。本文选取了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方面开展监测与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和植被状况、太阳能资源分布、水资源平衡、主要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对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主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监测区域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陆上区域。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85.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从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对航运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大多老师采用一些经典的案例,来创设情境。如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景观的差异,世界著名四大渔场的成因,哥伦布两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所用时间的比较,石油以及其它海洋污染物的扩散等组织教学。学生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再进一  相似文献   
86.
城市化进程对氮循环格局及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不仅影响了氮的循环过程,而且加重了氮污染的程度,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城市尺度的氮循环研究不仅是全球关注的氮研究热点,而且也是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本文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氮循环特征,综述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氮污染物来源、沉降、输移和累积影响研究的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介绍了卫星遥感、稳定同位素、物质流模型等分析方法在城市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针对未来几十年活性氮增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对活性氮的减缓策略,以有效抑制活性氮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城市氮循环研究需要开展长期系统监测、深化城市氮循环机理研究、创新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并将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研究相结合,提升城市氮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7.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30日~7月1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低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输送特征和收支状况、云物理降水机制。结果表明:受500hPa短波槽和700hPa低涡共同影响,以及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持续输送,为此次低涡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南边界的水汽输入通量对整个暴雨过程中水汽的贡献最大,东边界次之。另外,降水发展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云物理降水机制都存在显著差异。渝西降水前期和后期,均为混合相降水;渝东北降水前期云系以冷云为主,后期以暖云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88.
南方两次降雪过程的降水相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NCEP GFS分析资料、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对比分析寒潮型暴雪和冷暖空气对峙型(下称对峙型)雨雪两类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温湿廓线和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特征,发现温度平流的强度和高度层次是两类雨雪天气过程的最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低层风向可以用来判定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时间.从热量的收支来看,温度垂直廓线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的水平平流和非绝热过程.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温度水平平流项的贡献;强降水期间,非绝热加热与温度水平平流的增温效果相当.对峙型降雪的平流降温明显小于寒潮型降雪,对峙型降雪的中低层更多的是暖平流.950 hPa混合降水凝结比可作为降水相态的预报因子,混合降水凝结比接近100%,雪混合比>0.2 g·kg-1,地面降雪;凝结比在95%~100%之间为降水类型过渡区,结合非绝热降温幅度和地面温度,可以用来判定过渡区的降水类型;凝结比<90%,地面温度在0℃以上,类型为降雨.  相似文献   
89.
GCE(Goddard Cumulus Ensemble)模式中体现了云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云与周围环境、长波辐射及示踪气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通过云中的水凝物等微物理量描述云体的生命史(发展、成熟、消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因而降水过程实际上是云的发展过程的体现.本文所使用的二维云分辨模式(2DCRM)就是GCE模式的二维版本.利用该模式对2008年6月10-15日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主要降水时段地面降水收支及热量收支在不同降水发展阶段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降水初始阶段,主要由局地大气增湿和水汽辐合率减小来抑制降水发展;在成熟阶段,局地水汽变化、水汽辐合、地面蒸发和局地水凝物变化均有正的贡献,降水强度达到最大;在衰退阶段,降水强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水汽辐合显著减小.在降水性层状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水汽的主要消耗项是局地水汽增加;在对流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水汽的主要消耗过程是水凝物生成并向降水性层状云区输送.初始阶段和衰退阶段的局地大气温度变化率相对较小,成熟阶段区域平均大气冷却达到最强,区域平均大气温度变化率主要受区域平均的热辐散率与区域平均的潜热释放影响.  相似文献   
90.
Events of decadal thermocline vari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interior thermal anomalies that subduct into the subtropics of the North Pacific may propagate to the equatorial region of the Pacific (Russell, 1994; Deser et al., 1996; Gu and Philander, 1997; Huang and Huang 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