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1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四川盐边红格温泉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红格温泉所处的地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该区域地热背景分析了红格温泉的成矿条件,研究区内深度已达上地幔的昔格达深大断裂深部热源,区内发育的断裂构造及其断裂破碎带,厚约200m的昔格达组砂、泥、页岩互层的良好隔热盖层,区内丰富的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岩溶水资源,区内地热水产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沿崖羊河谷发育的清门口断裂带),为红格温泉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资基础。  相似文献   
82.
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与华西秋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利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48个测站的月平均资料,分析研究了高原地面热源与华西秋雨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地面热源与华西秋雨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原东部地面热源异常强迫500hPa大气环流异常来制约华西秋雨的多寡。  相似文献   
83.
夏季青藏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晓东  陈葆德 《高原气象》1991,10(3):305-316
  相似文献   
84.
碳酸盐岩与热液中的H_2O和CO_2作用,往往产生碳、氧同位素交换而改变原始同位素成分.一般离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由近到远,碳、氧同位素值由低向高值变化.而金属元素含量则由高向低值变化.这与挥发、混合、水岩交换和扩散作用有关.运用其变化规律可寻找热源或矿体.  相似文献   
85.
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80年代以耒国际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新的金矿床类型的发现和提出.丰富了金矿找矿内容.拓宽了金矿勘探的前景:建立了一系列的金矿床的矿化模式;对控制金矿化产生的主要因素.(矿源层、构造、热源)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金的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和成因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6.
大气对热带热源低频响应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修群 《气象科学》1990,10(4):384-393
本文设计—关于基本气流线性化的二层球面模式研究大气对不同类型赤道热源的低频响应,分析了全球大气40—50天低频振荡的结构和传播特点。结果表明:全球大气对热带热源响应特征是在热带地区表现为东西向非对称的热源东侧的Kelvin响应和西侧的Rossby响应,高低层反位相;在中高纬响应是具有低频振荡的二维Rossby波列,且具有相当正压结构。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表明热带大气对移动性热源的响应更有利于振荡的向东传播,且该振荡可以沿波列路径向中高纬度传播,然后再折向低纬。二维Rossby波列是联系着热带和中高纬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动力学途径。该波列的形成取决于基本气流的分布,冬半球波列振幅较大。因此本文认为40—50天低频振荡是全球尺度的现象,它是一涉及到热带对流加热、赤道Kelvin波、亦道Rossby波、二维Rossby波列以及基本气流等动力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7.
夏季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以及与高原低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云丰  李国平 《大气科学》2016,40(4):864-87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基于此再分析资料的高原低涡统计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0年夏季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以及与高原低涡生成的联系。结果表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平均强度为105 W m-2,随时间有减弱趋势,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准3年周期振荡。高原低涡高发年,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明显高于气候态,主要表现为高原大气热源的水平分布差异。在低涡高发年,涡度平流的空间分布和大气经向垂直环流结构显示:高原沿东南向西北存在500 hPa正涡度平流带,为高原低涡生成提供了有利的涡度场。同时,高原大气热源异常的水平分布促使高原上空产生上升气流,有助于高原上形成低层辐合、气旋式环流,整层上升运动,高层辐散、反气旋式环流的三维流场,促进高原低涡在低层生成,此时高原主体低空为正涡度区。并且,大气热源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也影响低涡的生成。最后,根据本文结果和我们前期的相关研究,从热成风原理和高原大气热力适应理论两方面对高原大气热源与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统计结果给出了机理解释。  相似文献   
88.
钠长石是组成地壳最重要的矿物之一,对其高温高压条件下导热性质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地壳的热结构。本研究以高温高压瞬态平面热源法为基础,测量了钠长石集合体在0.5 GPa,1.0 GPa,2.0 GPa和285~973 K的热扩散系数。实验结果显示钠长石不同温度下的热扩散系数的压力系数介于4.8%~9.2%/GPa间,较其它硅酸盐矿物的4.0%高很多。在深部地壳环境下,由于压力的效应可以使钠长石的热导率比常压下高17%,因此在基于钠长石热导率计算地壳热结构时需要考虑压力的效应。  相似文献   
89.
华南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以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地区的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分析表明,7年平均的整层积分热源强度在夏半年较强,其中以6,8月最明显,冬季则较弱;辐射冷却在2-4月最显著;水汽汇在2-6月最强,8-10月次之,其他份较弱甚至为弱的水汽源。  相似文献   
90.
土体含水率监测的线热源法对加热功率要求较高,当热源强度不稳定时,监测结果容易受到影响。为了解决线热源法的不足,提出了土体含水率监测的移动点热源(point heat source,PHS)法。该方法利用土体热物性与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监测土体中PHS的降温规律间接识别含水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点热源在含水率均匀分布的土体中的传热规律,根据热源降温曲线的特征,定义了含水率判别指标η,进而建立了含水率与判别指标的拟合关系,并对监测灵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在含水率非均匀分布的土体中开展了点热源降温规律的数值模拟,根据测点降温时程曲线计算含水率判别指标,并利用含水率与判别指标的拟合公式反演含水率分布。结果表明,点热源法反演得到的含水率分布与实际值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理论可行性。通过模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