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缅甸中部干旱地区土壤侵蚀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旮  崔伟宏 《遥感学报》2000,4(3):233-238246
伊落瓦底江中游是缅甸中部著名的干热地带,地壤流失严重。在研究中,首先利用遥感图像(1995年的TM图像,1998年的TM和SPOT图像)进行判读和土壤侵蚀地面实况的野外验证。同时,根据影响封侵蚀的生态环境因子,建立实验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窨数据库。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进行土壤侵蚀测定以及生态环境因子相关分析。影响土壤侵镅的生态环境因子很多,但植被和耕作方式是人们可以控制的因子。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62.
根据圣水镇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圣水镇小流域为主体,进行试验与示范。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同时进行生态经济效益监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构成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综合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半山区小流域开发建设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在半山区及其类似地区有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3.
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过程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许炯心 《地理学报》2004,59(6):972-981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代表性支流无定河为例,研究了降水量变化的背景下水土保持措施对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都表现出随时间而减小的趋势,梯田、造林、种草和淤地坝拦沙造地4项水土保持措施面积随时间增大的趋势极其显著。全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和汛期 (6~9月) 降水量则略有减少的趋势,但其减少趋势的显著性远低于水土保持措施随时间变化的显著性。产沙模数与梯田、坝地、造林和种草面积的关系,均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对基准期 (1956~1969年) 和措施期 (1970~1996) 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以后,产沙模数、径流系数和汛期径流能够被降水所解释的百分比,分别由69%、80%和77%,下降为26%、31%和54%。说明在后一时期中,水土保持措施起了很大作用,因而降水变化对于产沙模数、径流系数、汛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大大减小了。以1956~1996年间41年的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全沙产沙模数与径流系数、汛期降雨量、最大一日雨量、最大30日累积雨量、梯田林草面积和坝地面积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该方程表明,全沙产沙模数随汛期降雨量、最大一日雨量、最大30日累积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梯田林草面积和坝地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随径流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为了区分人为因素与气候变化对侵蚀产沙变化的影响,采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无定河全沙产沙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大致相等,前者占50.3%,后者占49.7%。文中还建立了粗泥沙产沙模数与上述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4.
中国水土保持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history, all the social improve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soil los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now a common sense tha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safety insurance for national ec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 long period of time, soil and water los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No. 1 killer“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nation is on the stage of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China has massive mountain and upland area with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ccelerated human destruction and serious soil and water loss.Based on rich historical documents, renovating experienc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in field experiments and field survey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provide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65.
黄河一级支流水土保持“3S”分析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有力保证。本文以黄河一级支流为单元,以秃尾河、皇甫川和窟野河为重点研究对象,介绍了如何利用GPS、RS和GIS相结合的技术,动态监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为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土壤侵蚀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生态问题,目前中国主要基于RUSLE方程的理论基础开展了相关土壤侵蚀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RUSLE方程具有结构合理、方法简单、使用范围广等优点,但由于方程当中各个参数的获取方法有较强的地域性,导致不同地区间土壤侵蚀的比较与计算较为困难.为提高中国RUSLE模型使用效率,基于2000...  相似文献   
67.
邱志良  张建焱 《福建地理》2001,16(3):13-16,12
云顶茶园是侨胞林哲濂先生租赁原新罗区农业局所属小池茶场为基础独资经营的项目。本文在对龙岩市云顶茶园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在“巩固、改造、配套、完善、创新”的原则上,确立“以茶带旅游,以旅游促茶业”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发展思路,以水土保持创优美环境为宗旨,用全面综合、发展的观点来考虑云顶茶园的开发利用规划,促使云顶茶园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8.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而水土保持又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严重的制约与影响。本文就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黄山市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9.
《今日国土》2009,(4):4-4
4000多万吨 目前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工作进展顺利,库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4.5%,仅去年一年就减少土壤侵蚀量4000多万吨。根据重庆市水利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末,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4.5%,比直辖之初提高12.6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万平方公里,去年一年就减少土壤侵蚀量4000多万吨。这充分体现了水土保持建设在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