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北京时间2017年9月3日11:30发生在朝鲜的核试以其大当量而震惊全球。以William Walter和Douglas Dreger为首的科学家立即在12月即将于新奥尔良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学术年会上召集了一个特别的专题进行研讨。中国科学家也针对该次核试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位移场模拟结果认为,本次核试的影响范围在110 km以外的其他地区对地壳运动测量资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本文作者于核试后第2天,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中距离分别为335 km和420 km处发现了2口承压井水位出现幅度分别为50 mm和7 mm的显著阶跃变化,两井均位于鸭绿江断裂西侧。如此明显的大幅度的核试诱发井水位变化尚属首次监测到。本文仅报道对该观测现象的客观性所做的初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及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2.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对2017年9月23日朝鲜ML3.4地震进行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稳定性评估,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地震矩心深度为3 km,标量地震矩为1.34×1014 N·m,矩震级为MW3.4.地震矩张量结果分解后,双力偶分量(DC)为96.4%,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CLVD)为-0.8%,震源体体积变化的各向同性分量(ISO)为-2.8%.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为144°,倾角为7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为341°,倾角为15°.其中一个节面的参数为:走向248°,倾向60°,滑动角-94°.地震震源体积变化分量很小,震源机制类型属于典型的由断层剪切位错引起的正断层型地震事件,且主张应力T轴方向与区域近地表应变率场方向一致.由于朝鲜2017年9月3日核试验释放的能量对局部区域应力场进行了扰动,致使核试验场附近地壳岩体处于破裂的临界状态,2017年9月23日朝鲜ML3.4地震事件可能是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山体滑动事件.  相似文献   
73.
2016年1月6日,朝鲜再次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上次2013核试验相比,此次试验震中位置接近,不同震相的平均幅值比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短周期P波幅值减小的情况下,长周期Rayleigh面波幅值增强,Love面波幅值减小.这给判断两次试验当量的相对大小带来了困难.本文在给出两次试验短周期P波和长周期面波幅值比测量结果的基础上,从地下核爆炸震源机制的角度对观测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种形式的构造应力源都可以很好地拟合单次试验的长周期面波资料,但只有逆断层形式的构造应力释放能够解释两次试验不同震相幅值比差异现象.这是关于朝鲜核试验震源机制的一个新的发现,对于认识其震源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