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4篇
  免费   374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测绘学   366篇
大气科学   452篇
地球物理   428篇
地质学   546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57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5 毫秒
81.
本文根据板块相互作用的原理,对全球地震带作了新的具体的划分:Ⅰ带为美洲西海岸地震带;Ⅱ带为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Ⅲ带为大洋岛弧地震带;Ⅳ带为亚欧地震带;Ⅴ带为全球海岭地震带。各带地震活动水平从强到弱的顺序是Ⅲ,Ⅱ,Ⅰ,Ⅳ,Ⅴ。求出本世纪各年Ⅰ,Ⅱ,Ⅲ三带的地震活动性指数A(b),并对A(b)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作了最大熵谱分析和周期图分析。结果显示Ⅱ,Ⅲ两带的周期成分与Ⅰ带有明显不同。Ⅰ带的变化较平稳,富于短周期成分,在1942年和1960年有两个峰期;Ⅱ带从1964年以来处于长趋势下降阶段,至八十年代已降至极小;Ⅲ带的五十年代事件效应显著,其变化趋势能较好地代表全球地震活动的变化总趋势。Ⅱ,Ⅲ两带有较强的长周期变化成分,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82.
83.
山西地震带历史地震序列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煊 《地震》1993,(5):40-46
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需要知道某地震带或某地区未来10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以便适当选择历史地震的统计时段,从而得到和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各级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 本文利用极值理论、最大熵原理、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莫尔纳方法和伯努里模型方法计算了山西地震带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平均重现期大于等于某级地震的个数和发震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未来百年内将发生≥6.0级地震3次,发震概率为0.94左右;将发生≥6.5级地震1—2次,发震概率为0.84左右;有可能发生≥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53左右;发生≥7.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发震概率为0.32左右;发生≥8.0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发震概率为0.15左右。  相似文献   
84.
85.
近30年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月平均温度,计算了中国各地水分需要量。根据水分需要量和降水量大小,将我国划分成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5类气候区;并对这5个气候区1950年前后各30年时段的气候干湿状况进行讨论;此外还对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因子,我国近30年来的降水进行了分析。 近3O多年来,各气候区的降水及气候状况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潮湿和湿润气候区50年代降水较多,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呈多变态;半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区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多雨时段,1965年始,降水偏少,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86.
1975年海城地震的前震对主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兴才 《地震学报》1994,16(3):320-325
假定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主余震的分布主轴说明震前那里已有一条N67W取向的断层(1), 它与稍北偏东的大洋河断层(3, N50W)构成了一个左旋左阶断层系。计算得到的相应于3的能量释放率比1的大, 表明3将较1优先扩展。这一结果可以定性地说明前震序列沿3的方位并在其NW端部的延伸部位优势分布的观测结果: 分析还表明, 阶区内可能会有两种次生裂纹, 张裂纹和剪裂纹, 它们一方面为流体进入阶区提供通道和空间, 还可能会在两条断层间传递滑动。另外, 由于前震位置随时间主要表现出向NW方向延展的趋势, 并且分数维比余震的低得多, 因此, 前震破裂面的取向可能比较一致, 这样, 随着前震序列的发展与它们相应的破裂面可能会连接起来, 其效应相当于3有所增长, 据此计算得到了1端部附近的平均应力Cm和最大剪应力Sm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前震序列的发展, 引张性质的平均应力增大, 意味着局部围压或摩擦阻力减小, 同时最大剪应力增加, 它们的综合效应是使滑动或初始破裂容易在1的端部发生, 也就是说, 在震源区的应力水平已经足够高的情况下, 前震对主震的发生会起到促进作用。如果在阶区内再引入一条走向NNE向的断层2, 1段端部附近的摩擦阻力和最大剪应力将进一步向着有利于断层滑动的趋势发展, 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88.
线性规划在徐州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徐州地区中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线性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对徐州市西郊四个水源地地下水进行了水文地质计算。在规定水位允许降深的约束条件下,求得至2000年,该区地下水最大开采量为14万米~3/天及各水源地相应取水量的最佳分配。文中采用特定条件图解法计算多边界、多主井抽水干扰影响的方法,具有通用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不同地球模型对负荷潮汐改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负荷潮汐改正与地壳上地幔结构有密切关系,主要原因是负荷潮汐取决于高阶勒夫数。利用较新的1066A地球模型,对负荷勒夫数进行了重新推算,并依据负荷勒夫数组成重力、倾斜、应变及位移格林函数。发现在近区用1066A模型和经典的G-B模型求出的格林函数值差别较大。据此,推估出不同地球模型对负荷潮汐改正的影响,其中远区估算按解析方法进行,近区由数值法进行。  相似文献   
90.
地球表面质量负荷的静态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单位点质量负荷作用在球状成层地球模型上的解。对较新的G-D1066A地球模型求出了n直到10000阶的负荷勒夫数,并利用这组负荷勒夫数计算了格林函数的值。简述了如何利用格林函数计算地球对表面任何负荷的响应。讨论了负荷潮研究在地球物理和海洋学方面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