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遗迹高程的区域差异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镇国  张伟强 《台湾海峡》2005,24(2):228-235
本文较全面地列举南海地区6500~5000a(BP)期间的古海平面遗迹,共61个实例,其中正高程的或高程为0m的有45例.这些遗迹的现存高程差异很大,主要是受构造升降运动的影响.按照遗迹高程的分布,可分为5个区域,台湾为高程最大值。巽他群岛居其次,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居第三位,华南沿海的高程较小,南海海盆为最小值.负高程的实例主要分布在五大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82.
从1996年6月20日起,中央气象台在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中发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城市湿度预报。可见,湿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天气预报中的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有水汽含量与同样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用百分比来表示。相对湿度能说明空气中的干湿程度。相对湿度若在100%时,表示空气已达饱和。百分数愈小,表示空气愈干燥。 空气中水汽在末饱和时肉眼是观察不到的,要通过仪器测定和计算才能得到。我国气象台(站)发布的相对湿度,是从百叶箱中干、湿球温度的差值计算(查表)得到的。目前电视天气预报中播出的是第二天02时和14时的相对湿度,近似表示一天中湿度的最大和最小值。  相似文献   
83.
雷达定量估测区域降水波束阻挡系数的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计算波束阻挡系数的平均值距离库填充法。利用以合肥雷达站为中心的数字高程模式资料 ,对平均值法与最大值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平均值法计算的波束阻挡系数小于最大值法的计算结果 ,且使波束受阻补偿值每距离库最大减小2 d BZ、使复合扫描结构中 (67km以外 )采用 1 .5°仰角的距离库数减少了 44%、对输入资料精度的要求从 1 :2 5万降低到 1 :50万。  相似文献   
84.
85.
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地区三种不同草甸土壤活性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张宏 《山地学报》2008,26(2):205-21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活性碳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在选取的浅丘山地灌丛、浅丘山地草甸、以及丘前阶地草甸三块样地中,活性碳沿土壤剖面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浅丘山地草甸土壤活性碳含量变化于8.19~17.41 mg,/g,浅丘山地灌丛变化于8.66~17.62mg/,g,丘前阶地草甸变化于9.63~17.68 me/g,浅丘山地草甸变化幅度为52.96%>浅丘山地灌丛(50.85%)>丘前阶地草甸(45.53%),三者间差异不显著.有机碳活度最大值都不是出现在最表层,浅丘山地草甸最高值为,0.395,出现在10~15 cm;浅丘山地灌丛和丘前阶地草甸最高值分别为0.407和0.435,出现在25~30 cm.  相似文献   
86.
王珍岩  张洪格  高微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04-1414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两条相交断面进行水文和悬浮体调查。利用温盐深仪(CTD)和深水型原位激光粒度仪(LISST-Deep)获取调查区各站位水体剖面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悬浮体体积浓度和粒度分布数据,对上层(350m以浅)水体的水文和悬浮体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3海山对流经该海区的洋流产生影响,在海山顶部水体中形成具有上凸形态的温、盐跃层,在局部海域形成呈下凹形态的涡旋水文结构;受温、盐跃层的影响和控制,Y3海山上层水体中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的分布与温、盐跃层的水深范围(约50—160m)相一致,其荧光叶绿素a浓度总体小于1μg/L;Y3海山上层水体的悬浮体总体积浓度在0—120μl/L之间变化,其中悬浮体体积浓度的高值水层集中分布在SCML中,且悬浮体粒度分布存在5个峰值粒级,分别为15.4、68.6、95.5、185和304μm;其中15.4μm粒级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最低,但其与水层中荧光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最好,反映了水层中微型浮游植物的浓度与荧光叶绿素a浓度关系比较密切;其他4个较大峰值粒级悬浮体可能由小型或中型浮游生物(及其絮凝集合体)等构成,体积浓度较高,对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很小;Y3海山区东侧Y3-14站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不同于其他站位,可能有未知的环境因素影响该站位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海山区沉积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7.
2001年11月14日青藏可可西里地震(Mw7.8)造成青藏北部的西昆仑断层破裂约400 km。我们对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P和SH波采用两种反演方法复原时空破裂过程。观测到的地表破裂由两个走滑段组成,其间有张性阶跃带,范围约长45 km, 宽10 km以上。虽然在阶跃带中的地堑系内几乎没有观测到地表破裂,但我们的结果表明破裂并没有跳过这个大的空挡,而是连续地穿过地堑。地震以小的走滑子事件开始,推测其沿着两个断层段的最西部发展。5 s之后,发生一个约相同大小、具有较大正断层分量的斜断层破裂子事件,其位置可能就在地堑内。倾斜滑动事件可能使破裂转移到主昆仑断层上。主要的矩释放在破裂起始约18 s、沿昆仑断层向东传播350 km之后发生。在这个断层段上滑动非常不均匀,在初始的200 km平均约2 m,在随后的 50 km内突然增加,达到最大值7.5 m,然后又很快下降。沿主段的平均破裂速度较高 (-3.6 km·s-1),可能超过了该区的剪切波速度。Mw7.8级可可西里地震与2002年 11月Mw7.9级迪纳利断层(阿拉斯加)地震相比,具有较长的地表破裂,较快的平均破裂速度及释放了较多的能量,并且可能具有较低的平均破裂能量。证据表明,破裂前缘速度过了最大滑动点后明显下降,这意味着断层两端的摩擦强度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88.
基于2006-2007年在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开展的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 重点研究了该海域溶解氧(DO)、叶绿素a(Chl a)最大值现象和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春至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DO和Chl a最大值层深度具有先加深后变浅的趋势, 出现最大值层的海域面积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变化过程, DO和Chl a最大值层的深度及面积在夏季均达到最大, 至冬季DO和Chl a最大值现象消失;夏季冷水团海域深水区DO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高于春季, 而冷水团边界附近氧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低于春季;春至秋季冷水域深水区次表层Chl a最大值处的Chl 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于夏季时最低, 入秋后开始升高, 而一年四季中冷水域边界附近Chl a最大值处的Chl a含量却在夏季时最高, 而且显著高于深水区。黄海冷水团海域的底层营养盐储库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冷水域底层通常分别在深水区和西部边界处存在营养盐高值核心, 其中位于深水区的高值核心位置季节变化不明显, 而位于冷水域西部边界附近的高值核心位置则呈现出自春季至夏季向西移动、入秋后又向东部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物理因素和生物化学过程对DO、Chl a最大值及营养盐储库的季节演变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9.
刘淼  周荣  辛朋磊  陈海峰 《水文》2019,39(4):24-28
以南通市为研究对象,以31年实测降雨资料作为样本,采用年最大值法、年多个样法进行选样,通过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分析和高斯-牛顿法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求解,以绝对均方差作为暴雨强度公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年最大值法选样使其得到的暴雨公式较年多个样法得到的暴雨公式精度要高。新编暴雨公式与现有公式的比较表明,新编公式比现行公式雨强总体偏大8.5%左右,体现了南通市城区短历时降雨强度较20世纪80年代增幅明显的现实,说明新公式更能反映南通城区现状降雨情况。  相似文献   
90.
植被物候是指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大气污染物变化对植被生长峰值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究。论文利用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2001—2015年的时序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植被生长季峰值(peak of growing season,POS)、生长期最大值(maximum vegetation growth,NDVImax)的时间变化,探究大气污染物(PM2.5)对POS、NDVImax的影响,阐明PM2.5对POS、NDVImax与气象因子响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燕山和太行山区POS较早且NDVImax较大,东南部平原POS较晚,张家口地区、燕山和太行山区NDVImax呈显著增加趋势。季前降水(季前指POS或NDVImax与影响因子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值对应的时间距多年平均POS的时间长度)对POS、NDVIma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