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5 毫秒
71.
常见硫化物表面的XPS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XPS分析方法,研究了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毒砂等常见硫化物矿物表面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态,从而探讨硫化物表面的氧化和次生变化。研究发现:(1)硫化物矿物表面在氧逸度较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变化,其氧化产物很复杂,主要是其金属元素的高价态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酸盐等;(2)就一般常见硫化物而言,相对比较稳定的是黄铁矿;(3)常见硫化物经氧化后,其表面的原子比率常常显示硫富余;(4)在含铁的各种常见硫化物中,除黄铁矿表面的铁相对稳定外,毒砂表面的铁也相对较稳定,而闪锌矿表面的类质同像铁却容易被氧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2.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不同层次上的比率变化。结果表明:在0—10,10—20 cm和20—30 cm的3个层次上及微生物总数中土壤的细菌所占比率最大,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自上至下逐渐增大;其次是放线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逐渐减少;最少的是真菌,在3个层次上相差不大接近为零,在整个微生物中所占比率为最少的。这是由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偏盐碱性,有利于细菌和放线菌繁殖,抑制了真菌的繁殖;而且季节性积水导致通气状况不良也抑制了真菌的生存。在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垂直梯度的比率中,细菌垂直梯度变化比较明显,基本上是下面2个层次所占比率比表层大一些;放线菌垂直梯度变化明显,一般表层比率最大,下面2层比率较小;真菌垂直梯度上所占的比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为零。  相似文献   
73.
利用研制的微型十字板剪切仪对重塑后静置一定时间的太湖与白马湖两种疏浚淤泥进行了强度测试,对两种疏浚淤泥的触变特性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疏浚淤泥重塑后最初始时间内触变强度的增长最快,随时间增长触变强度的增长变慢,|448d时触变强度随时间的增长趋于稳定。含水率为液限时白马湖疏浚淤泥的触变强度高于太湖疏浚淤泥。触变强度比率与触变强度的变化趋势类似。含水率越小疏浚淤泥触变性越大。含水率为液限时两种疏浚淤泥的触变强度比率与London和Detroit淤泥接近,小于Beauharnois和Shellhave淤泥,大于Horten淤泥。448d时除Beauharnois淤泥外,其他淤泥的触变强度比率均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定义两种疏浚淤泥均为低灵敏性黏土。  相似文献   
74.
探究了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筛选药源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菌,为后续资源开发奠定基础.采用3种预处理方法及8种选择性培养基对南大西洋3个深海沉积物样品中的放线菌菌株进行选择性分离鉴定;利用兼并引物扩增法,选取代表菌株进行聚酮合酶(PKSⅠ、PKSⅡ)基因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基因的检测;以4株细菌为指示菌检测代表菌株的抑菌活性.共分离得到132株放线菌纯菌株,分布于放线菌亚纲的6个目、13个科、19个属中,其中有5个属为较新或较稀有种属,有2株为潜在新种.34株化合物合成基因检测菌中PKSⅠ基因、PKSⅡ基因呈阳性的比率均为17.64%,NRPS基因呈阳性的则为52.94%.抗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抗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菌株分别有47.06%和7.82%.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放线菌资源丰富,存在较多潜在新分类单元,筛选到的活性菌株可用于后续药源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相似文献   
75.
基准地价是政府对土地市场地价水平进行宏观引导和管理的依据,反映了城市土地市场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势性。对枣庄市市中区2007年、2010年基准地价成果进行对比研究,计算了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指数,包括同类各级地价比率指数、同类各级地价环比指数。通过分析,得出了基准地价结构变动的特征,并对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判断,对引导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6.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利用元素比率来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作用的学科,它通过化学计量关系将从分子至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有机联系起来,已成为联系微观与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生态化学计量学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是内稳性假说(Homeostatic hypothesis)和生长率假说(Growth rate hypothesis),已在不同的研究层次上得到了验证或应用。前者是指在生活环境(或资源)的化学元素组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生物体具有的保持自身化学元素组成相对稳定的能力;后者是指生物体的C∶N∶P比率对其生长速率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通常生长速率较高的组分会具有高的N∶C和P∶C比以及较低的N∶P比值。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已从化学计量内稳性较高的水生生态系统扩展到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范围较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对象已涉及酶、微生物、动物、植物、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多个层次,并逐渐被应用于解决或预测区域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C∶N∶P计量关系的内稳性以及其生长率与异速分配相适应的调节机理,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目前学术界还未对生态化学计量学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给予关注,更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系统性的论述。本文回顾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领域的进展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理论体系中的潜在作用,并展望了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理论整合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重点发展方向,期望能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7.
红树林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是新菌种的重要来源。为获得更多新的放线菌资源以用于开发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了解放线菌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研究采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法对八门湾红树林土壤放线菌进行了非培养和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同时对其抗病原菌活性进行了分析。对于非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与细菌通用引物相比,利用放线菌相关引物可以提高放线菌丰度的检测水平,其百分比含量提高2.47倍;可以检测到放线菌门更多的目、科和属;对于在目水平上的放线菌类群组成来说,Acidimicrobiales、Corynebacteriales、Gaiellales、Kineosporiales、Solirubrobacterales是优势类群,但是在用两对不同引物得到的结果中,其百分含量差异较大。放线菌相关引物更适合环境样品中放线菌多样性的分析。对于培养水平多样性研究,分离到256株放线菌,属于7个目、9个科、14个属,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32, Streptomyces(42.58%)和Micromonospora(42.19%)是优势属;与模式菌株的相似性小于98.5...  相似文献   
78.
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 YH91,该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镰刀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其进行包括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成分以及16S rDNA 序列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放线菌是链霉菌属淀粉酶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icus)的一株亚种  相似文献   
79.
2007-08-09从西藏色季拉(也称色齐拉)山采集不同植被、不同海拔的土样,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组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以及部分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借以研究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及其活性.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的数量表现为从山脚至山顶呈现低高低的分布现象,中温菌数量多于低温菌.②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随土壤pH值的升高菌数增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少.③土壤放线菌的组成较复杂,共分离到7个属的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主,其次为诺卡氏菌属、束丝放线菌属和链异壁菌属.④土壤放线菌组成的复杂程度随植被的丰富度变化而变化,植被越丰富,放线菌的组成越复杂.⑤链霉菌的组成较复杂,共分离到12个类群,以白孢类群为主,其次为灰褐类群和金色类群.⑥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分别有50%和60%的菌株能利用纤维素和明胶,40%的菌株能产生凝乳酶,这些放线菌水解淀粉的能力弱.⑦从拮抗性结果来看,参试菌对细菌的拮抗性强于对真菌的拮抗性,对G 菌的拮抗性强于对G-菌的拮抗性.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