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332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1.
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是一种灵活高效的遥感数据获取手段。本文将高精度大负载惯性稳定平台、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高精度组合宽角数字航测相机和动力伞集成为一种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并进行了大比例尺遥感测绘和大型露天矿遥感监测应用航拍试验。经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2.
王德  冯文和 《地理教学》2012,(11):23-26
【课标解读】内容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  相似文献   
93.
气溶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分析近5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资料发现,秋季降水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约54.3 mm),尤其自1980年代以来呈直线下降趋势(每10年降水减少5.6%)。从降水形成三个基本条件(水汽输送条件、稳定度条件、云微物理条件)出发,探究秋季降水减小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CIN)以28.67(J/kg)/(10年)的速率增加,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以12.81(J/kg)/(10年)的速率减小以及云微物理性质的变化(云滴有效粒子尺度减小)是导致秋季降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与近20多年来气溶胶的大量增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空气污染造成的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可以作为导致中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减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秋季天气系统较稳定,主要受到大尺度系统影响,动力作用影响大于热力作用,所以减少了复杂中小天气系统和热力作用对降水的影响,故而更加突显出气溶胶对秋季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进行了理想场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水汽和潜热释放对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影响以及其在背风波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潜热释放对大气层结分布的影响要远大于水汽对大气层结分布的直接影响,如果没有潜热的释放,水汽对背风波的发展和演变的作用非常小,而潜热释放可以使湿层结稳定度急剧下降,迅速破坏原有的层结分布,使这个区域出现非拦截的强烈的垂直运动,波动的崩溃更加迅速和明显。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试验中,将数值模式里控制潜热释放的参数设为:0、1/2、2的假定情况,则在实际的大气运动过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95.
利用线性理论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基础研究方法之一, 其简单明了, 解释了如Rossby波形成等重要的环流现象。近年, 有研究 (Chen et al., 2001) 运用定常线性准地转模型研究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在相似加热强迫下, 其结果与理论研究和GCM的研究不同。本文运用该模型系统研究了由季风降水产生的潜热加热所激发的副热带定常波的结构特征, 以理解其结果与GCM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表明基本流对热强迫的定常波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 当基本流为东风或为零时, 定常波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第一斜压结构, 波动振幅随东风的增大而减小; (2) 当基本流为西风时, 呈现向上的传播特征, 振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存在一个临界风速Uc(约3 m/s), 此时, 波动振幅最强; 基本流的平流作用具有非对称性, 西风时平流作用远远强于东风。由此揭示了该线性模型解的本质: 加热在热源区所激发的经向地转涡度输送必须能够平衡加热的位涡制造和纬向位涡平流; 基本流的经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使得气旋和反气旋中心偏向热源中心北侧, 并进一步发现当基本流为夏季亚洲季风区纬向平均的纬向风场时, 线性模型的解中位于中低层的反气旋中心显著抬升, 而不出现在地面上, 与完整的大气环流模式的结果接近。说明即使在线性模式中, 洋面副高的形成也不能完全用季风潜热加热来解释; 另外, 静力稳定度对热强迫的副热带环流的影响也很重要, 使热源的强迫作用放大。  相似文献   
96.
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的非迭代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Högström (1996) 和Beljaars et al.(1991) 的研究工作, 沿用Louis et al.(1982) 和Launiainen (1995) 的思路,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研发了一种采用非迭代方法的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该方案直接用整体理查森数、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对稳定度参数进行参数化, 从而避免了通过循环迭代计算Monin-Obukhov长度。该方案不仅有效地节省了CPU计算时间, 而且其计算结果与迭代方案 (BHH方案) 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7.
应用实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2月8—13日石河子地区出现的大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地面高压、高空暖脊与大雾的形成与消散有着直接的关系;逆温层的存在是大雾出现的必要条件;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对大雾天气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8.
重力波折射对广西08年6月连续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探讨重力波折射对2008年6月广西连续暴雨落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非均一地形近地层风速廓线特点及粗糙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凤霞  朱文越  饶瑞中 《气象》2010,36(6):90-94
在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利用35 m铁塔上五层不同高度处的有效风速,分析得到了非均一地形近地面层风速廓线特点及由粗糙元所决定的粗糙度。结果表明:(1)近地面层风速廓线一般符合对数风速廓线模式,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85,标准偏差为0.04左右;(2)粗糙度的值为1.25 m。但由于外界流体运动状态改变可引起粗糙度出现起伏,其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0.038~4.903 m,与风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3。  相似文献   
100.
新书架     
《气象》2010,(3)
<正>资料同化理论和应用(上册)邹晓蕾著该教材共分8章。第1、2章分别简述复习函数插值和统计估计理论。第3章简单介绍在早期业务数值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两个客观分析方法,即逐步订正与最优插值。第4章比较系统地讲解了伴随模式。第5章简述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