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2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朱梅  肖天贵  余兴  徐小红 《气象科技》2014,42(4):663-670
利用安康和汉中地区21个测站1963—2012年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秦巴谷地年均气温和降水以及季节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巴谷地的年均气温呈明显线性增暖趋势,而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在降水量较为集中的春夏秋3季中,春秋季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而夏季的降水量却呈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10年来降水量增多趋势明显。利用REOF方法将秦巴谷地夏季降水量分解为3个主要空间模态,即西部、东部和中部型,其中西部型和东部型是秦巴谷地夏季降水分布最敏感的区域类型。对秦巴山区2010年7月17—18日一次典型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西部型和东部型可能是秦巴地区的主要典型降雨型,对于秦巴地区降水规律认识和天气预报及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2.
本文主要是利用水汽图像和HLAFS数值模式计算方法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1998年6月12日 ̄14日江南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通过云系路径的分析和发展的定量研究,我们可清楚看到影响江南北部这次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从青藏高原东移的。其中,特别是该系统(气旋)东移到暖湿的海而时得到了大量第表面水汽蒸发补充,水汽上升凝结潜热释放,促使气旋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53.
天山北坡中部一次强对流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发生在石河子垦区中部、南部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2008年7月25日强对流风暴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该强风暴呈现出超级单体螺旋状回波,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气旋和中尺度辐合带;冰雹的强回波中心强度达65dBz,60dBz回波顶高达5km、65dBz回波顶高达3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kg.m-2跃增到75 kg.m-2,暴雨的强回波中心强度为55dBz,55dBz顶高达3.5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kg.m-2增加到55 kg.m-2;Doppler雷达产品特征对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54.
一次强风暴天气闪电定位资料与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3年6月19日河南一次强风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和714CD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度回波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速度场分析表明: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雷达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于消散,闪电频数也随着减少;在降水回波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这对于雷暴天气闪电短时预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5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了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 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 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准确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56.
谢涛  田昊  刘彬贤  赵立 《气象科学》2021,41(6):791-803
针对FY-4A卫星降水反演产品GPM-SCaMPR中的误差,提出台风区域降水云团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并用于误差改进,以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ission,GPM)的IMERG(the 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降水产品为参照、以台风"罗莎"、"利奇马"和"白鹿"降水反演为例进行误差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误差随降水云团移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降水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在台风成熟阶段比其他阶段大20%左右,在衰亡阶段最小。采用GPM/IMERG降水产品作校准数据,对3个台风初期、成熟和衰亡阶段的降水反演结果进行误差订正,台风"罗莎"初期、成熟及衰亡阶段订正后的降水率RMSE由5.81、7.07、5.51 mm·h-1减小到5.54、6.16、5.27 mm·h-1(分别减小0.27、0.91、0.24 mm·h-1)。  相似文献   
357.
宋静  傅文伶 《气象科学》2021,41(1):119-127
利用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和微波辐射仪等多种气象探测资料,对2017年7月发生在成都双流机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弱天气系统强迫条件下,大气层结呈现弱对流抑制、低抬升凝结高度、中等对流有效位能,湿层深厚,低层较暖且低层无急流影响。短时强降水由中尺度系统直接产生,午夜前的初始对流由高压西北部偏南暖湿气流与山体下滑冷气流相互作用,结合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产生,之后在冷池和边界层暖湿气流作用下生成新的对流。产生强降水的回波结构密实,暖云特征突出,属于热带低质心降水系统。对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湿层厚度等的分析表明,水汽条件较为极端,但由于系统整体属于前向传播,无明显的"列车效应",限制了实际降水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