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305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1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SAR系统根据两幅相干复影像的相位差进行高程测量,相位精度是影响系统高程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相位误差分析,以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在介绍了InSAR高程测量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基于卫星编队InSAR系统的特点,依据两幅复影像的相干性对相位误差的影响情况,从影响雷达接受信号的相干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影响卫星编队InSAR系统的相位误差源。经研究得出主要误差源为热噪声等设计误差、空间同步和相位同步引起的误差,以及数据处理干损引起的误差。并对其影响和要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2.
强夯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灵宝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湿陷性黄土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土孔隙比和压缩系数降低,干密度提高,湿陷性被消除,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满足了建筑设计基础底面压力220kPa/m2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3.
双侧向测井曲线形状与地层侵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具有不同侵入特征地层的双侧向理论曲线的计算,研究双侧向测井曲线的形状与泥浆侵入地层状态的关系.发现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在高侵剖面的地层界面处出现‘反冲’,曲线‘峰’和‘谷’均较尖锐,而在低侵剖面,深侧向和浅侧向视电阻率曲线在地层界面处出现‘过渡’趋势,且曲线形状较圆滑.研究表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原状地层对电流的吸引和排斥,使主电极和屏蔽电极供出的电流增大或减小,因而屏流比变化,进而导致视电阻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对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岩浆铜镍硫化物成矿带原来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厘定的早石炭统干墩组和晚石炭统梧桐窝子组的碎屑锆石进行了激光等离子质谱(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干墩组碳质板岩、变质砂岩和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01~491 M a、307~426 M a和313~461 M a,...  相似文献   
995.
利用NCEP (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月冷涡出现频率最高,8、9月较低;5—7月平均每年受冷涡影响天数分别为9.9、8.8、7.0 d,受东北冷涡影响最长时间可达19 d以上。按照不同特性将其分为北、中、南涡及强、弱冷涡。北涡较少出现在7月,中涡很少出现在6月,南涡集中在5、6月。弱冷涡出现频率约为强冷涡的1.2倍。春末(5月)、秋初(9月)出现强北涡的频率较高,而夏季(6—8月)出现弱中涡的频率较高。北涡出现在春末秋初时,偏强的高空急流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与中下层环流场配合,使冷涡得以维持。此外,冷涡中心位势高度较低,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核和强上升运动,干侵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冷涡的发展及加强;中涡出现在夏季时,高空急流及干侵入偏弱,冷涡中心附近各要素场不利于冷涡的加强。  相似文献   
996.
The Tongling ore cluster area experienced intensive compression and associated shearing during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Epoch, which formed a trunk ore-controlling fold and fault system in the caprock. The magmatic intrusion in the Yanshanian Epoch induced a multi-stage unmixing of poly-phase fluids, resulting in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multi-layer, wide-range, and multiform styles. The magmatic intrusion in the Tongling area not only supplied the essential ore-forming materials, but also reconstructed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a trend surface simulation of the following five strata boundaries: Silurian-Devonian, Devonian-Carboniferous, Carboniferous- Permian, Middle Permian-Upper Permian and Permian -Triassic. The result of this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ata in the upper part and those in the lower. The lower trend surfaces are antiform whereas the upper trend surfaces are synform. In addition, superposing of the trend surfaces of adjacent bed boundaries (such as,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superposed upon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shows that the lower trend surface always pierces the one above. Moreover,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pierced parts of the different superposed trend surfaces are similar and show E-W-trending zonal distribu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 E-W-trending magmatic-metallogenic bel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ata, structural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field phenomena, it seems that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al trend surface resulted from jacking due to magmatic intrusion into the caprock previously controlled by an E-W-trending basement fault. Therefore, it is deduced that the major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which formed during regional horizontal compression, were reconstructed by the vertical jacking function of ore-forming magmas during the Yanshanian Epoch. During the ore-forming process, the local vertical jacking of magmas, coupled with the regional horizontal compression, optimized an extensive environment in the fluid- conduit network and accelerated the unmixing of poly-phase fluids following magmatic emplacement. Jacking also strengthened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fluid-guiding structures, supplying more suitable physical conditions for multi-layer emplacement and wide-ranging transport of poly-phase fluids.  相似文献   
997.
蕴灵 《海洋世界》2014,(11):36-39
海军战史上的光辉一役侵入我领海的南越舰艇"怒涛"号,悍然将悬挂五星红旗在西沙群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撞沉,年轻的渔民于化龙一家三口落水遇险,漂流海上的于化龙被中国海军救起,他怀着满腔仇恨参军入伍,立誓要成为一名英勇抗敌的海军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锻炼下,于化龙逐渐克服了自己一心只想报私仇的狭隘思想,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军舰长。而面对再次侵入我领海、破坏中国渔民正常生产的南越舰艇"怒涛"号,  相似文献   
998.
999.
西北地区东部两次典型大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梁生俊  马晓华 《气象》2012,38(7):804-81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陕西省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23—24日("0723")和2011年7月28—29日("0728")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背景;"0723"大暴雨发生前期低空急流就已建立,"0728"过程中伴随低空急流的形成,高空急流增强转竖,强降水发生;"0723"大暴雨期间热带低压"灿都"东侧偏南气流沿副高外围形成了一条宽而强的水汽输送通道,将南海大量的水汽和能量直接输送到陕西,"0728"大暴雨期间热带风暴"洛坦"北部的偏东南气流沿副高外围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合并后经华南、华中输送至暴雨区上空;两次过程期间陕西省均应于θsc高值区;两次过程均有干冷空气入侵、位涡扰动沿θse密集区下滑的现象。位涡随时间的变化与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几乎保持一致,化涡大值的出现预示着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内蒙古乌兰岗干铜、钼多金属找矿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与阿巴嘎旗交界处吉尔嘎朗幅(L49E020023)南侧乌兰岗干—哈尔岗干一带,找矿靶区面积约15km2。区内泥盆一二叠系地层发育,火山活动较频繁,后期断裂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