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1.
太白山芳香寺剖面孢粉记录的古气候重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秦岭太白山表土孢粉建立的孢粉-气候模型,对芳香寺剖面孢粉数据进行了气候重建,取得了近千年的气候序列(包括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及年降水量).认为小冰期开始于1200aAD,结束于1920aAD,其中冰盛期为1350aAD~1700aAD.这与史料、古湖泊、树轮、冰川研究的结果基本相近。本区的气候变化与太白山南坡佛爷池地区气候的变化基本一致。由于本区位置较低,且位于北坡,所以气温数值较高,波动幅度大,降温幅值较大及年降水量稍大。本区升温时年较差增大,降温时相反,标志着7月均温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从而显示夏季风的兴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确定7个评价指标,运用指标赋分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评价,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3.
太白山北坡成土因素及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雷梅  陈同斌  冯立  常庆瑞  阎湘 《地理研究》2001,20(5):583-592
在系统地考察太白山北坡地质、地貌、气候和植被等成土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了用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两种分类体系划定的太白山北坡土壤垂直带谱。根据最新的土壤系统分类,太白山北坡的土壤垂直带谱是:暗瘠寒冻雏形土(3500~3767m)———暗沃寒冻雏形土(3300~3500m)———酸性湿润雏形土(2500~3300m)———简育湿润淋溶土(1400~2500m)———简育干润淋溶土(<1400m)。分析、比较表明:两种体系有密切联系,均以成土因素为依据,建立在土壤发生学理论之上;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相比,土壤系统分类用可以度量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土壤分类,不仅能够反映出山地土壤成土因素的垂直变化趋势,而且避免了太白山北坡土壤类型鉴定上的许多歧义。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五一”假期30多位“驴友”(户外旅游爱好者)在穿越“熬太线”(指纵贯鳌山—太白山这段秦岭主脉的穿越线路)时遭遇暴雪降温天气,导致3人遇难,2人受伤。利用太白山区域内13个自动气象站2017年5月1—7日气温、降水、湿度、风、气压等监测数据和太白、眉县气象站高山积雪观测记录,分析事件前后太白山的天气条件,探讨造成“驴友”伤亡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游客了解太白山独特的天气气候特点,正确评估“鳌太线”穿越等太白山高山区旅游的风险,最大可能地减少旅游意外伤亡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国家保护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傅志军  张萍 《山地学报》2001,19(2):161-164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月濒危系数、遗传多样性损失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23种国家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顺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属一级保护的有太白红杉、独叶草、星叶草、杜仲、桃儿七、连香树、大果青杄、青檀、紫斑牡丹9种,属二级保护的有水青树、金钱械、山白树、水曲柳、秦岭冷杉、领春木、羽叶丁香7种,属三级保护的有野大豆、膜荚黄芪、华榛、延龄草、庙台械、天麻6种,属四级保护的仅狭叶瓶尔小草1种。提出了加强珍稀植物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太白山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对过去生态气候要素的重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太白山高山林线附近的太白落叶松树木年轮资料,按照树木年轮学要求和方法进行前期处理、交叉定年,建立树轮宽度指数序列.基于气候要素影响当年和次年树木生长的原理,利用多元回归技术探讨了树轮宽度指数与生态气候要素--温暖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重建了太白山地区近3∞年的温暖指数.结果表明:1745~1765年、1845~1855年、1880~1900年以及1905~1915年为几个较为明显的冷期;1725~1745年、1765~1775年、1800~1810年、1865~1875年和1890~1905年相对而言属暖期.太白山地区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大约30~40年的变化周期.将本项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对比还说明,太白山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一定的全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太白山佛爷池剖面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信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白山佛爷池海拔3410m,是一个发育在古冰斗中的冰蚀湖。自湖中210cm沉积剖面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测年采样分析,表明自8200aBP以来的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干湿变化。8200~6800aBP温暖湿润,在7200aBP出现明显增温;6800~5900aBP气候开始波动,大约在6300aBP有一次短暂的变冷,在6000aBP前后出现明显暖期;5900~4800aBP气温下降,大约在5200aBP达到最低,然后气温缓慢回升;4800~2600aBP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大约在3000aBP达到最高;2600~900aBP气候变冷湿,大约1500aBP达到最低;900aBP~现代变好。   相似文献   
18.
遥遥摩天,孤峰独立,势若天柱,参天入云。名声显赫的太白山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位于陕西眉县以南30多公里。太白山命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魏书&#183;地理志》。《水经注》载:“汉武帝时,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人。”《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取太白金星之意,故名。另有一说:因冬夏山顶积雪常白而得名。古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谚语,成为闻名遐迩的关中八景之一。这里地理条件独特,气候瞬息万变,其高、寒、险、雄、幽的鲜明特色,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成为旅游登山爱好者所仰慕和向往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19.
秦岭太白山北麓砾石层的成因及第四纪古冰川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直接发源于太白山北麓的几套砾石层为研究对象,从野外沉积特征和沉积物理化分析入手,对砾石层的成因作出解释,并为恢复该区第四纪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及中国东部古冰川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窦贤 《西部资源》2008,(2):46-50
我的故乡在陕西眉县太白山下。少时不知太白山的名气有多大,只知道是我见到的最高的山。及至离乡求学,方知太白山是如巨龙般横亘于八百里秦川中的秦岭的主峰。秦岭是中国最著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自古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险峻"。而主峰太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