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5篇
大气科学   439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华北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的自动识别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2~2011年的能见度观测资料以及NCEP格点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的低能见度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造成研究区域低能见度的500 h Pa天气形势可分为3种类型:2槽1脊型、低槽型、纬向气流型;用特征物理量作为这3种天气型的入型判据,建立了华北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的自动识别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K指数、露点温度差以及500 h Pa和850 h Pa的假相当位温差等天气诊断物理量,进行第二次判别,进一步消空,最后制作低能见度天气预报。利用以上建立的预报方案,对2002~2011年进行冬半年逐日回代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了78%左右;对2012年的试预报结果为:出现3 d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完全报对,试验结果表明预报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
基于惠州市区1954—2009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了惠州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了高温天气出现时的主要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惠州高温天气出现频频繁,高温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12.0 d,主要出现在夏季的7和8月,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都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2 d/年,近10年与前46年相比增加了14.4 d。惠州出现高温天气时,北半球中高纬西风系统一般位置较为偏北,强度较弱,有利于低纬系统北推发展;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是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热带气旋影响下,容易出现极端异常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93.
商丘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天气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商丘市8个站1961~2004年雾资料,分析了大雾天气的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商丘市雾的地理分布是西部睢县至宁陵一带为多雾区,南部柘城至夏邑一带为少雾区。宁陵出现大雾最多,睢县次之,柘城雾日最少。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月际变化呈“V”型特征,秋冬季雾最多,夏季最少。雾的日变化一般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形成,05:00~06:00最易生成大雾,雾消时间一般在06:00~12:00,日出后07:00~08:00雾最容易消散。最长连雾日一般出现在11至次年1月,而1月出现最长连雾日的次数最多。雾的持续时间3 h以下的短雾最多,12~24 h的最少,没有超过24 h的长雾,连雾时间最长为23.3 h。年最多雾日,宁陵最多为120 d,柘城最少只有32 d,其余各站在40~77 d之间。商丘市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大陆高压型、冷锋前暖区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  相似文献   
94.
如果依据对能够产生降水的云、雨和天气形势所做的全面气候学考查之后确认,正确地应用PEP计划提供的现有催化方法进行播云作业,能够使云和降水多次出现经得起检验的变化,那么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精心制作一个设计方案,这对于在设计方案中系统地规划诸如合适的试验地点、季节、催化剂、播云指标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5.
利用2002-2006年地面天气图和500hPa高空图,将影响福州的天气形势分为10型,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统计2002-2006年福州全年、冬半年和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型的出现率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是最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台风(热带辐合带)和低涡锋面是最有利于扩散的天气型;冬半年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对污染物浓度增大的影响最大,低涡锋面、高压脊和高压底部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夏半年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对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最大,其他天气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96.
陈连友  张宝贵  陈小雷  景华  周建馨  徐静 《气象》2008,34(11):84-88
根据1987年、2006年秦皇岛沿海出现的三次海市蜃楼景观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市蜃楼景象发生时、发生前的天气形势、地面气压场、单站部分气象要素特征、GPS水汽探测资料等.结果表明: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高空槽后,强冷空气刚刚过后十分稳定的地面高压前部.沿海地区,当近地面风很弱,气温急剧下降、湿度明显减少,700hPa温度露点差T-Td≥6℃,饱和湿空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向稳定干空气状态转化时,海市蜃楼景观出现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97.
合肥市PM10 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01—2005年合肥市逐日72 h后向轨迹按季节分类,结合PM10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输送轨迹与该地区PM10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向后向轨迹所对应的PM10平均浓度有明显不同;最高PM10平均浓度对应的后向轨迹在春、秋和冬季都是来自西北方向,它们与季节平均的相对距平分别为44%,20%和31%;夏季为东北方向,与季节平均的相对距平为20%;其次为本地轨迹,各季的相对距平分别为5%,16%,18%和17%。根据分析得出合肥地区6组易于出现高浓度PM10的后向轨迹及对应的天气形势,并简要分析了其特征。气溶胶的远程输送主要发生在自由大气层,区域输送主要发生在边界层内。合肥地区大气污染事件超过50%与远程输送有关。移动快的气团不一定对应低浓度的PM10。  相似文献   
98.
2007年5月5日夜里到6日凌晨山东半岛南部至浙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该雷暴系统快速地自北向南移动,并给沿途所经过地区带来了灾害。本文分析强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背景,地面中尺度形势,空间结构及其演变情况,分析大风产生的机理和导致南北向特殊移动方向的原因,总结了预报服务的经验。  相似文献   
99.
主要利用FY-2C卫星3.7um短波红外云图(或称中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结合大尺度环流形势对我国东部地区2006.12.25—26大雾的发生发展过程、范围变化等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揭示了这次大雾天气长时间持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0.
针对长治市2008年2月24日大~暴雪天气过程,从500hPa环流形势、700hPa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物理量场的相对湿度垂直空间分布、Fy-2c云图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该次大~暴雪的主要成因,为今后强降雪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