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45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32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利用1951~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23个台站资料,对东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变化除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外,东北南部和北部的夏季气温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都表现出很大不同,其中北部区域的夏季气温在1987~1988年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 另外,剔除夏季气温全区一致变化的年份后,南北两区夏季气温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表明:突变前,影响北部和南部冷/热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著的不同,关键海域亦有很大差异:影响南部的为中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影响北部的主要为ENSO事件;突变后,两区的夏季气温及相应大气环流和关键海区都趋于一致. 在整个分析时段内,北部夏季气温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南部的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加热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新  李伟平  许晃雄  吴国雄 《高原气象》2007,26(6):1287-1292
东亚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RU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分布形势与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由于高原非绝热加热可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强迫出类似Rossby波列的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结构,而此低频波可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降水的形势发生变化.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形态从春季到夏季有很好的持续性,春季高原加热与夏季东亚的降水形势分布也有很好的相关.本研究中采用的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指数可作为东亚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指标,亚洲季风降水不仅受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其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3.
Bas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1950-1999,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its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re investigated. The EASM exhibits a distinct interdecadal variation, with stronger (weaker) summer monsoon maintained from 1950-1964 (1976-1997). In the former case, there is an enhanced Walker cell in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an anti-Walker cel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associated ascending motion resid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which flows eastward and westwar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descending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nds of the Pacific basin. At the same time, an anomalous East Asian Hadley Cell (EAHC) is found to connect the low-latitude and mid-latitude systems in East Asia, which strengthens the EASM.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EAHC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anti-Walker cell, flowing northwar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n ascending at the south of Lake Baikal (40°-50°N, 95°- 115°E) before returning to low latitude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us strengthening the EA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M and SST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is also discussed. A possible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link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M with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SST. A warm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therein induces anomalous ascending motion in the eastern Pacific, resulting in a weaker Walker cell, and at the same time inducing an anomalous Walker cel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n enhanced EAHC, leading to a weaker EASM. Furthermore,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 China is found to be the south of Lake Baikal through enhancing and reducing strongly regulated by the velocity potential over the regional vertical motions.  相似文献   
94.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9),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风北边缘活动有重要影响。有(无)高原时,其东侧的偏南风较强(弱)、较深(浅),向北扩展偏北(南),有(不)利于引导和加强夏季风北上,使北边缘偏北(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南偏东),也有(不)利于夏季风向北深入我国大陆,从而使夏季风北边缘偏北(南)。与之相对应的夏季风降水区也偏北(南)。  相似文献   
95.
尤卫红  赵付竹  吴湘云 《高原气象》2007,26(5):1059-1066
以澜沧江跨境径流量观测数据、NCEP/NCAR的U场、V场和NOAA的OLR场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夏季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夏季跨境径流量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为显著减少时段,而从90年代初期以来则表现出了一种显著增多的演变趋势;夏季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较低层东西风分量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与较高层东西风分量变化的相关性显著;夏季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中低层和较高层南北风分量变化的相关性都是显著的,与OLR场变化的负相关性也是显著的;根据这些相关性特征建立的影响澜沧江夏季跨境径流量变化的夏季风环流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澜沧江夏季跨境径流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96.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何金海  祁莉  韦晋 《大气科学》2007,31(6):1257-126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 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 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 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 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 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 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 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 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平流层准两年变化对南海夏季风影响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的中层大气模式模拟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过程对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的影响, 并结合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月平均的风场资料和实际的探空观测资料, 分析了平流层QBO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作用. 结果表明: 平流层QBO会引起平流层的异常经向环流并向下传播, 在QBO位相的中后期和位相转换期影响到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 使热带和低纬度的对流层上层形成异常的经向气压梯度, 最终在夏季的对流层热带地区激发出不同类型的异常环流—西风位相时, 激发出与南海夏季风环流相反的异常环流, 在南海地区有显著的异常下沉运动, 对南海夏季风有削弱作用; 东风位相时, 激发出反Hadley环流型的异常环流, 在南海地区有明显的异常上升气流, 对南海夏季风有加强的效果. 虽然QBO对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有影响, 但它并不是决定南海夏季风准两年变化的唯一因子.  相似文献   
98.
张东凌  曾庆存 《中国科学D辑》2007,37(12):1693-1699
对大气大洋耦合环流作直接的统计动力分析, 即将大气环流风场和大洋上层环流场看作一个整体, 作经验正交函数(矢量)展开, 从而可以得到在统计意义上的海气耦合模态和分析耦合的特征. 应用该方法对5月份热带印度洋区域(含南海)的大气大洋耦合环流进行联合统计动力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第1模态是南海夏季风模态, 该模态时间系数序列有明显的两个态, 分别代表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大洋环流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有密切关系; 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的年份, 印度洋表层到次表层的海温距平大多呈正(负)IOD形态, 印度洋赤道辐合带的上升运动和在该带南北两侧的动力性补偿下沉运动均偏强(弱); 总的说来该模态中大洋次表层到表层的流与地面风方向一致, 这表明该流是风生流. 第2模态反映ENSO在印度洋的延伸, 其时间系数序列也有两个态, 分别与Niño 3, 4区的海温异常相关较好.  相似文献   
99.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越赤道气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期典型偏早(1966、1972、1996、2000、2001年)和偏晚年份(1970、1973、1987、1989、1991年),利用ECMW F再分析1-5月逐日经向风资料,计算5个通道越赤道气流和越赤道乞流总量的距平值;探讨越赤道气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关系与特征。为预测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100.
应用广西1960年以来地面88个观测站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温度、均风速、总云量等气象资料,以及1970-2001年ECMW F再分析资料850hPa比湿和垂直速度资料,分析南海夏季风异常早晚的广西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偏早,广西地面气温偏低,季风爆发当候广西气候特征往多雨方向发生变化,而爆发之后气候趋于较正常状态;南海夏季风偏晚年,爆发前6候,地面气温高,在季风爆发后5候内降水量较多;南海夏季风偏早、偏晚与广西多数固定月、季时间尺度的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无明显增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