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45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32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通过对1979年4月10—13日在我国的一次寒潮爆发过程进行了有、无地形及修改地形的数值试验和对比分析,发现高原地形对冷空气活动强度及路径等有明显的影响:(1)由于高原地形的存在使冷空气快速沿地形边缘向南推移,冷锋偏南,给我国平原地区带来较大的降温及较多的降雨。(2)这种冷锋的移动快而达到很偏南的纬度主要是低层冷空气沿高原地形边缘绕流所产生的。(3)如果高原大地形不存在,这时冷空气直侵印度,给印度北方带来强降温。  相似文献   
52.
53.
54.
赵洪声 《内陆地震》1991,5(3):206-215
构造运动强烈、不断发生强震的云南地壳,可能经常有部分区域处于不稳定状态,外力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对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调制效应。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7.2级大地震前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云南地区,特别是澜沧—耿马附近地区又再次出现了类似1970年通海7.7级、1974年大关7.1级和1976年龙陵7.4级大地震之前,曾发生过的那种地表涝旱剧变和大气压力巨涨落现象。这种震前的外部异常扰动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在对应地震上也显示了很强的应验性,故其很有可能在云南未来7级大地震的监视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5.
澳洲夏季风热源低频变化对北半球冬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p-σ混合坐标系的5层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与澳洲夏季风低频变化相伴随的对流性低频加热源所激发的大气强迫波和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澳洲夏季风低频热源可引起北半球副热带高低层环流、东西向Walker环流。经向环流、越赤道气流的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强度与热源的振荡周期、强度有关。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澳洲低频热源可激发出扰动的北传,从而引起北半球副热带环流、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低频振荡,澳洲夏季风活跃后  相似文献   
56.
根据1991年5-8月江淮特大暴雨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夏季风和江淮梅雨的准周期振荡,探索季风对异常梅雨的影响。分析指出,1991年北半球夏季风活动,江淮流域湿度场和降雨量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准24天周期振荡,夏季风的周期振荡,主要表现在西南季风(东南季风不明显),它的位相比降雨量提前2-4左右,其振幅大小较好地反映了降雨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57.
东南亚夏季风中断、过渡与活跃期的区域能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锐志 《大气科学》1994,18(5):527-534
对两次季风演变过程的能量学研究表明,季风演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能量学特征。中断期,积云加热小,两个转换函数值很小;过渡期,积云加热增强明显,两个转换函数值迅速加大,边界输送作用也明显朝有利方向变化,同时,纬向平均气流变为向季风供应扰动动能;活跃期,大尺度加热变得重要,积云加热维持,两个转换函数也保持大的正值。分析表明,印度季风东传对东南亚季风活跃的触发作用是重要的,但季风活跃的维持则主要依靠区域内部能量学过程。  相似文献   
58.
本文选1972、1979和1980年3年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夏季(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进行了谱分析,发现上述3地区的夏季降水都存在明显的准双周和单周周期振荡,分析了降水的周期振荡与夏季风之间的可能关系,并指出准双周现象的降水周期在我国传播的天气过程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上的准双周变化。  相似文献   
59.
小科 《四川气象》2005,25(3):4-4
泥石流是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沿沟道或坡面流动的现象。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相似文献   
60.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