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0篇
  免费   980篇
  国内免费   1090篇
测绘学   1505篇
大气科学   2892篇
地球物理   828篇
地质学   1093篇
海洋学   533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342篇
自然地理   38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4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3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五风井田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城东侧,面积89.22km^2,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主要可采煤层为6中、26、33号煤层,煤炭总资源量26 130万t。井田内主要含水层为三叠系茅草铺组岩溶溶洞含水层(T1m),夜郎组玉龙山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T1y2),二叠系中统长兴组岩溶裂隙含水层(P3c)、茅口组岩溶溶洞-暗河含水层(P2m)。矿床属于以岩溶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井田的充水水源为地表水、地下水和小煤矿、采空区的老窑积水,充水通道为断裂破碎带及采矿冒落裂隙带。  相似文献   
72.
利用2017年6—8月的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平流层低层风场的时空演变特征,开展了平流层低层风场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夏季平流层纬向风随时间的变化存在经向差异,同时准零风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存在经向差异,准零风层开始时间南部地区早于北部地区,而准零风层结束时间则相反。整个夏季新疆地区上空的准零风层处于70~40 hPa之间,其高度随时间呈先降低而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准零风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准零风层参数与探空资料分析结果相比二者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准零风层起始高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467 m,该高度对应的风速均方根误差为1.75 m/s。  相似文献   
73.
杨娜娜  何敏 《北京测绘》2021,35(4):505-509
不同类型的矢量地图水印嵌入算法对矢量地图几何特征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含水印矢量地图的可用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实现了一种现有的保持几何形状的矢量地图水印算法,将其应用于某居民地面矢量数据,并提出了几何形状和坐标精度评价方法,对该水印嵌入算法的普适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74.
2020年我国可确认的龙卷天气过程有13次、共20个龙卷,发生在5—9月。其中,强龙卷有8个,分别是EF2级龙卷7个和EF3级龙卷1个。7月22日安徽宿州EF3级龙卷的路径长达62 km,是我国近10年来,使用无人机进行详细灾情调查获得的最长的龙卷路径。EF1级或以上级别龙卷有13个,略低于2004—2013年全国记录到的14.3个/年,EF2级龙卷数量是2004—2013年的年平均数2.0个的3.5倍。2020年的龙卷过程都是西风带龙卷,没有台风龙卷记录。2020年现场调查的9个龙卷,路径的主要下垫面都是开阔平地,具有明显的树木倒向呈辐合状、破坏范围纵横比大、浅色破坏条迹等地面灾情特征。  相似文献   
75.
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移动荷载作用下多层非饱和铁路地基的共振问题,分析了土体饱和度对非饱和地基振动的影响。采用分层非饱和多孔介质描述铁路地基;基于非饱和多孔介质的控制方程,采用多重傅里叶变换和土层界面位移、应力条件,推导了频率-波速域分层非饱和地基总体刚度矩阵。结合包括钢轨、轨垫、轨枕和道砟的轨道模型,建立耦合轨道-地基半解析模型。研究了移动简谐荷载作用在轨道上的多层非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考虑饱和度对土体剪切模量的影响,讨论了地基首层土和夹层土饱和度变化对地面振动的影响。采用频散曲线研究了地基共振模态。研究发现土体饱和度变化对振动位移的影响规律,与地基分层、荷载速度和频率有关。随饱和度减小,地基共振模态出现频率增大,地基关键速度增大。  相似文献   
76.
隶属于贵州格必(凸)河伏流洞穴系统的紫云苗厅,是世界上已知探明体积和表面积最大的洞厅,平面投影面积仅次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大厅。2014年英国研究人员采用Riegl VZ-400三维激光扫描仪首次对整个苗厅进行了地面激光扫描,本研究通过激光扫描数据并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对苗厅基本形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获得了如下新认识:(1)苗厅整体由两个洞厅与一段大型廊道(极有可能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洞穴廊道)共同构成,在形态上则是两个穹顶与一个拱顶相连接,总体呈“凹”字形。点云切片显示苗厅为鞍部(上部)水平截面呈两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多边形且底座并联的“双穹顶”特殊结构;(2)苗厅鞍部的多边形系多期地质构造错动所致,产生了不同方向、不同等级的断裂和节理体系,在区域内形成了具有格子状构造的格局,密集的裂隙交汇于苗厅使得溶蚀作用最为发育;(3)苗厅发育在交麻向斜核部下二叠厚层—块状石灰岩地层中,向斜底部的开张裂隙为地下水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是苗厅能发育成世界级巨大洞厅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4)苗厅还存在上层洞道,与区域内的层状洞穴共同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的双重作用。推测早期有其它多股水流从高处共同汇聚于苗厅,共同掏蚀出巨大的地下空间,并经历了从潜流带到包气带的转换,才最终形成现今所见的宏大洞厅;(5)根据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双穹顶”的发育暗示了有利于形成超大地下洞厅的特殊地质构造也是相邻成对的。  相似文献   
77.
“4D”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4D”(即数字地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和数字线划地图)系列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耕地保护、防灾减灾救灾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8.
本文在系统分析静海台井下地震记录图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了具有一定实际和理论意义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证明了最初误认为是干扰的“双脉冲”图形实际上均是微地震。从而指出研究静海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应考虑微震活动问题。其二确认静海周围地区微震波形的4个主要震相是P、PP、S和SS,并对地面反射波PP和SS能够观测到的条件作了初步分析,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井下地震记录较之地面记录更为“逼真”,复杂和丰富。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通过较多的地面温度资料分析,认为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前几天,震区及其周围大范围的突发性地面增温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总结了增温异常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对其形成机制提出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80.
自1998年以来,亚利桑那州地质调查局就收到许多州周边大范围多个分散地点出现新裂缝的有关报告。此前90年代中期,报告的大部分裂缝均是人们所熟悉的类型,即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引发的地裂缝。然而,这些新裂缝大部分被证明具有不同的诱因——富含粘土的土壤或沉积物的干燥或被烘干。通过绘制这些被报道裂缝的地图及观察其航空照片,结果显示,这些“巨型干裂缝(GDC)”要比预先想象的普遍的多,并且比由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裂缝广泛的多。通过绘制亚利桑那州这些巨型干裂缝的地图,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证明了勘测的结果。这篇文章概述了那篇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