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6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5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利用长时间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资料以及反映太阳周期活动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东亚冬季风与随后夏季风关系的影响和过程。结果表明,弱(强)的东亚冬季风后的次年春、夏季在西北太平洋上空往往出现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将东亚冬季风指数分解为与ENSO有关的部分以及与ENSO无关的部分,进一步证实东亚冬、夏季风之间的联系主要来自于与ENSO有关的东亚冬季风异常。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太阳活动对东亚冬、夏季风关系的影响和过程。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显著影响了东亚冬季风与ENSO的关系,在太阳活动偏低年ENSO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并且,对应与ENSO有关的东亚冬季风异常,当太阳活动偏低(LS)时西北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反气旋明显增强,范围扩大,其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强度偏强并向北延伸,从而使春季多雨地区绵延到内蒙古乃至西北地区;而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游,表明是一个强的夏季风年。然而,在太阳活动偏高(HS)年的次年春、夏季,不论是环流异常还是降水场的异常都明显偏弱。这说明东亚冬季风与随后夏季风的关系在LS年要比HS年更紧密。对海温异常的分析则进一步表明,LS(HS)年从冬季至夏季与ENSO有关的东亚冬季风异常相联系的印度洋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正相关范围明显偏大(小);而赤道东太平洋的显著正海温异常衰减迅速(缓慢)。上述海温异常的差异是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能否从冬季持续到夏季的重要原因,并可以很好地解释太阳活动对东亚冬、夏季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运用高空常规气象资料,通过对2002-06-08—09陕西大范围暴雨、局地大暴雨的高低空急流配置及地面系统演变分析,认为: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侧和高空反气旋环流第一象限内,有高层辐散叠加在低层辐合的上方,易于形成强上升运动,为这次大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是对流维持、持续的重要机制;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和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地面上存在着中尺度系统,中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73.
In this paper,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ng clouds in a thermal convective system (TCS) occurr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inland of China at 15:00 BT (Beijing time) on August 2, 2003 in the central western subtropical Pacific anticyclone (WSPA) is studied by using TRMM tropical rainfallmeasuring mission PR (precipitution radar) and IR Infrared radiation measurements. The precipitating cloud structures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storm top, cloud top, and surface rain rate are particularly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ascending air at 500 hPa and a strong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flux at 850 hPa in the central WSPA supply necessary conditions both in dynamics and moisture for the happening of the TCS precipitation. The TRMM PR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horizontal scale of the most TCS precipitating clouds is about 30-40 km, their averaged vertical scale is above 10 km, and the maximum reaches 17.5 km. The maximum rain rate near surface of those TCS clouds is beyond 50 mm h-1. The mean rain profile of the TCS clouds shows that its maximum rain rate at 5 km altitude is 1 km lower than the estimated freezing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f "98.7.20", both systems have the same altitude of the maximum rain rate displayed from both mean rain profiles, but the TCS is much deeper than the MCS. From the altitude of the maximum rain rate to near surface, profiles show that rain rate reducing in the TCS is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MCS, which implies a strong droplet evaporation process occurring in the TCS. Relationship among cloud top, storm top, and surface rain rate analysis indicates a large variation of cloud top when storm top is lower. On the contrary, the higher the storm top, the more consistent both cloud top and storm top. And, the larger the surface rain rate, the higher and more consistent for both cloud top and storm top. At the end, results expose that area fractions of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and clear sky are 86% and 2%, respectively. The area fraction of precipitating clouds is only about 1/8 that of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相似文献   
74.
75.
利用季节平均Had ISST海温、CMAP降水及NCEP风场数据,分析了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衰减期的特征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除了成熟位相冬季强度大以外,还具有在随后春季衰减快,到夏季就消亡的特征。伴随着厄尔尼诺的迅速衰减,西北太平洋有较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维持。厄尔尼诺衰减位相与西太反气旋异常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由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强,衰减期热带印度洋有显著的暖海温异常从冬季一直维持到夏季,有利于西太反气旋的增强和维持。另一方面,西太反气旋环流异常的维持及其南侧东风异常的发展使得中东太平洋正海温异常减弱,令厄尔尼诺事件快速衰退。此外,通过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比较发现,这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虽强度相当,但衰减位相及与之相联系的西太反气旋异常都不尽相同。1982/1983事件衰减慢,维持时间长,对应的西太反气旋强度弱。而1997/1998事件衰减快,维持时间短,对应的西太反气旋强度在春季和夏季都强盛维持。2015/2016事件的衰减速度明显快于1982/1983事件,对应的西太反气旋也强于1982/1983事件,由于2015/2016事件增暖中心偏向于中东太平洋,而这里是厄尔尼诺衰减过程中负海温异常最先出现的区域,因此尽管2015/2016事件中西太反气旋异常的强度弱于1997/1998事件,但衰减速度及衰减位相维持时间与1997/1998相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衰减与西太反气旋异常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TOGA-COARE强化期(IOP)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热通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夏季月 份南海局地性扰动发展与不发展的个例各一个,利用动能收支方程分别考察了辐散风和旋转风的动能制造和输送对扰动发生发展的贡献,并计算了辐散风旋转风之间的动能转换。  相似文献   
77.
本文分析了1980年7月17~28日逐日200hPa辐散环流的变化过程。讨论了辐散环流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台风活跃与中断、南海赤道反气旋形成与消失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实  相似文献   
78.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分析El Ni?o衰退年北半球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WPAC)季节内演变特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较之El Ni?o衰退年6月,NWPAC在7月与8月北移,且其强度在7月与8月显著增强。NWPAC通过影响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对东亚夏季季节内降水产生影响,使东亚夏季异常雨带随NWPAC北移而逐渐北移;与NWPAC相伴随的降水异常减弱与入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可引起夏季中南半岛、菲律宾及我国南部地区地表气温正异常,且随着NWPAC北移,东亚地表气温异常也随之北移。局地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可能是NWPAC夏季季节内北移的成因之一。NWPAC北侧短波辐射的减弱和海表潜热与感热释放的增强会造成其下海温负异常,而海温负异常有利于NWPAC的维持。与之相反,NWPAC南侧短波辐射的增强与海表潜热与感热释放的减弱会造成其下海温正异常,而海温正异常可能会激发对流不利于NWPAC的维持。  相似文献   
79.
利用陕西98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逐日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日、逐月资料、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2017年7月陕西极端高温热浪天气的成因,探寻其前期信号。结果表明:此次高温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14日,陕西大部处于新疆至河套一带高度场正异常控制中,异常下沉运动和低层暖平流位置偏北造成陕西中北部出现高温;第二阶段为19—27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抬西伸、高空急流与南亚高压东进,造成异常下沉运动增强、南移,加之低层暖平流范围增大、强度增强,使得高温向陕西南部扩展,高温中心南移且强度增大。前期5—6月赤道西太平洋关键区(10°S—15°N、160°E—140°W)海温异常与7月陕西中南部高温呈显著正相关,它是7月陕西中南部高温一个可靠的前期信号。当前期5—6月关键区海温偏高时,其可通过激发遥相关波列与西太副高、南亚高压及东亚上空纬向风发生联系,进而影响陕西中南部气温变化,这可能是造成该地区7月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济州岛西北部的反气旋型涡旋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992年以来采自南黄海的沉积物样品和199御的南黄海水文调查资料,采用地层对比、沉积动力及环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济州岛西北海域反气旋型涡旋流型的环流性质、其下方泥质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与南黄海中部的气旋型涡旋沉积进行也深入的对比。结果表明,反气旋和气旋型沉积物翥阳细粒的泥质沉积,是在沉积动力较弱的低能环境下生成的,但它们之间 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反气旋型涡旋的沉积厚度大、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