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2017,48(6):1127-1131
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西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同时进行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为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2.
《国土资源情报》2012,(9):F0002-F0002,F0003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沙)、株(洲)、(湘)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域,湖南省、长沙市竟槲导十分重视大河西先导区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先导区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觉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职责,  相似文献   
43.
地闪回击辐射场波形的重构及地闪放电参量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其林  郄秀书 《高原气象》2003,22(3):252-258
根据地闪回击传输线电流模式重新确立了地闪回击辐射场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式,并在观测实验的基础上,重构了不同距离范围内(15~50km,50~100km,100~150km)的地闪回击辐射场波形,重构波形与实测波形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在合理的假定下,将回击辐射电场与电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广到先导过程,并估算了地闪先导放电过程中的三个参量。发现首次回击前最后一个先导脉冲电流为2.7kA,通道的电荷密度为(0.135~1.35)×10-3C·m-1,负地闪回击过程中和电荷量为2.06C。  相似文献   
44.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的正负先导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 1998年 8月 2 2日空中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光、电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 ,在空中引发雷电的先导系统中存在三个先导过程。①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起始阶段呈小阶梯特征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2 0 μs ,阶梯的上升时间小于 1μs,随着负先导的下行发展 ,梯级增长。②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在负先导接地之后 ,表现出明显的阶梯特性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 15 μs。③从地面向上发展的连接正先导由多个振荡脉冲组成 ,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13μs,连接先导的发展也是梯级的。电场快变化中的高频分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最强的发光是由向下的负先导接地时形成的小回击产生的 ,强光只集中在空气离化而形成的放电通道部分 ,光强则随着高度的增加很快衰减 ,其传播速度约为 2 .1× 10 8m·s-1。在小回击发生之前 ,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接地之前有较强的发光 ,而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没有明显的发光。在小回击发生之后 ,金属导线上端向上正先导的发光强度被增强 ,其向上的传播速度约为 2 .4× 10 6m·s-1。金属导线部分在小回击发生之后约 2 2 0μs逐渐开始熔化发出强光 ,并向上发展而与前面向上发展的正先导的发光相并合 ,其传播速度约为 1× 10 6m·s-1  相似文献   
45.
“科钻一井”主要技术方案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达  张伟 《探矿工程》2001,(5):52-54
介绍了“科钻一井”主要技术方案及目前施工进展,根据实际情况,对“科钻一井”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6.
刘涛  何照波  周仁 《云南地质》2002,21(4):403-412
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处于哀牢山造山带锋带或后陆(盆)缘地带,集中分布在哀牢山主造山期后残留的石羊江复式背斜变形区域,在该区多年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后,发现石羊江复式背斜实为一个由边缘或基底主干断裂控制。并在后期的变形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冲起构造,原东翼发育的断裂属一组与边缘主干断裂倾向相反,上盘上升的前展式叠瓦状反冲断裂系,总体构成陆缘背冲型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格架,该构造系统在垂向上,水平方向上均控制了区内成矿元素或含矿热液的矿化范围,强度与规模,多层次成矿系统或成矿条件的耦合,即构成了以冲起构造为轴心的离散型陆缘构造-成矿系统。运用上述成矿模式在该区内实践,先后发现十余处以金矿为主的矿床(点),取得找矿重大突破,亦为在类似区域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7.
用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云地闪电放电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现了强烈的VLF双极性大脉冲序列,标志着云内初始击穿过程启动;对应于一系列VLF辐射事件出现了强烈的VHF辐射爆发,总体上看,前380 ms期间VHF辐射异常强烈,呈现为间歇式准连续辐射,之后强烈VHF辐射则更多地表现为分立脉冲式爆发特征.(2)与回击主电流峰期间VHF辐射较弱不同,地闪最强的VHF辐射来自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后云内放电通道扩展或者新通道形成过程;在初始击穿阶段和回击间歇期,出现了不止一次强烈的VHF辐射爆发并不伴随明显的VLF辐射.(3)回击间歇期间一类云中放电过程产生一系列半宽为3~4μs左右、出现频率约105Hz的VLF快脉冲串,整个脉冲串持续时间约1ms,频谱峰值区域在60~90 kHz,并伴随较强的VHF辐射,这些特征都与直窜先导特征一致.很可能这是一种云内K事件.(4)还给出了江淮地区地闪过程回击VLF/VHF辐射波形的统计特征,统计还显示当相继两次回击间隔小于40 ms时后面回击幅度倾向于比前面回击弱,当回击间隔时间大于100 ms时,后面回击比前面回击强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8.
用宽带干涉仪观测云内闪电通道双向传输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对闪电的观测表明,地闪和云闪的云内闪电通道都存在双向发展的特征. 闪电在云中负电荷区域初始激发以后,在通道两端发生向不同方向同时发展的击穿过程. 这两种击穿过程均产生较强的辐射,且辐射频谱特征十分相似,表明云内闪电通道两端发生的击穿过程可能均为负击穿过程. 相应电场变化表明闪电通道双向发展期间伴随着负电荷的向上转移. 这一观测事实与Kasemir早期提出的闪电通道双向发展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9.
回顾与展望——21世纪的固体地球物理   总被引:3,自引:13,他引:3  
回顾了20世纪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对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阐述了地球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和地位,并以中国反射地震方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实例,说明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是地球物理学发的重要动力。最后,给出了21世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强调地球物理学科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0.
矿物中U、Th及其子核进行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时,剩余重核受到反冲而产生辐射损伤。在适当条件下经化学蚀刻,这些辐射损伤成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的核径迹。通过建立适当的蚀刻模型和定年模型,计算径迹面密度和体密度,并测量U、Th含量,便可得到年龄。Alpha反冲径迹年代学的特点是可以确定较年轻的时代(百万年至数百年),故在资源环境、地理、考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